原告:唐某冀東混凝土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張增彪,該公司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許金金,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該公司員工,住唐某市豐潤區(qū)團結(jié)路燕山小區(qū)402樓3門1號,身份證號碼×××。
被告:唐某建科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楊運軍,該公司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韓曉雪,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該公司員工,住唐某市路南區(qū)南新西道常泰里福樂園213樓1門401號,身份證號碼×××。
委托代理人:佟蕊,河北正一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唐某冀東混凝土有限公司與被告唐某建科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買賣合同糾紛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委托代理人許金金、被告委托代理人韓曉雪、佟蕊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jié)。
原告唐某冀東混凝土有限公司訴稱,2015年9月28日,原告與被告唐某建科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及通州建總集團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簽訂《裕華嘉苑三期項目預拌混凝土買賣合同》。合同簽訂后,自2015年9月25日起至2015年10月31日止,原告如約供應混凝土1896立方米,貨款總額462690元。原告多次催要貨款,但被告拒不履行付款義務。原告起訴,請求判令被告給付貨款462690元,并支付逾期付款利息至本金付清之日止。
被告唐某建科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主要辯稱,原、被告雙方不存在合同關系,也沒有收到過原告供應的混凝土,原告作為混凝土供應方一般情況下都是與承包方存在合同關系,原告要求被告支付貨款不符合常理。原告訴狀中記載的時間已經(jīng)超過訴訟時效,因此應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經(jīng)審理查明,2015年9月18日,原告唐某冀東混凝土有限公司(乙方)與被告唐某建科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甲方)及案外人通州建總集團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丙方)簽訂《預拌混凝土買賣合同》,合同約定"甲方建設的裕華嘉苑三期項目,丙方作為本工程的總承包人,甲方指定乙方預拌混凝土作為本工程的材料。乙方直接送貨至約定的交貨地點,由丙方接收驗貨并在乙方的發(fā)貨單上簽字確認。各方每月辦理一次對賬確認手續(xù)。甲方在符合付款條件時,根據(jù)丙方簽字的小票及對賬單甲方直接向乙方付款,丙方同時為甲方出具正式發(fā)票,乙方同時為丙方出具正式發(fā)票。本合同無預付款,混凝土澆筑完畢后一個月內(nèi)付清全部貨款,最晚不遲于2015年12月31日。本合同附件中對結(jié)算單價作出了明確約定。"2015年12月16日,原告與通州建總集團有限公司裕華嘉苑項目部簽署對賬單一份,經(jīng)通州建總集團有限公司裕華嘉苑項目部簽章確認,2015年9月25日至2015年10月31日共使用商品混凝土1896m3,合計貨款462690元。通州建總集團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出具證明一份,對以上賬目內(nèi)容予以確認,并說明發(fā)運的混凝土小票已由其收回。被告對該證明不予認可,認為通州建總集團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與被告存在利益關系,不能排除通州建總集團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的證明是虛假的。
以上事實有書證及當事人陳述在卷予以證實。
本院認為,原告唐某冀東混凝土有限公司與被告唐某建科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及案外人通州建總集團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簽訂的《預拌混凝土買賣合同》,是雙方真實意思表示,雙方均應按合同約定履行各自義務。原告已按約定供應了混凝土,被告應按照合同約定支付貨款。原告起訴要求被告支付貨款462690元,理據(jù)充足,本院予以支持。原被告雖約定了貨款支付期限,但未約定逾期付款的責任,故原告主張的自2017年10月23日(起訴之日)起至給付之日止以462690元為基數(shù)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利率計算的利息本院予以支持;其他利息主張,理據(jù)不足,本院不予支持。被告辯稱雙方不存在合同關系等辯解意見,理據(jù)不足,本院不予采信。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第一百零九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唐某建科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給付原告唐某冀東混凝土有限公司貨款人民幣462690元,并自2017年10月23日起以462690元為基數(shù)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支付利息至付清之日止;
二、駁回原告唐某冀東混凝土有限公司的其他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8810元,保全費3025元,由被告唐某建科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或者代表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河北省唐某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長 劉英紅
人民陪審員 沈春偉
人民陪審員 劉建文
書記員: 楊靜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