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周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長寧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孫其越,上海市滬南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李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嘉定區(qū)。
原告周某某與被告李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11月1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由審判員吳紅蘭獨任審判,于2018年11月26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周某某及其訴訟代理人孫其越、被告李某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周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被告歸還原告借款本金人民幣(以下幣種均為人民幣)50,000元;2、判令被告支付原告利息94,750元;3、判令被告支付原告違約金45,000元;4、判令被告承擔本案律師費4,000元;5、判令被告承擔本案訴訟費。審理中,原告將第2項訴訟請求中的利息金額變更為135,000元(該金額系以借款本金45萬元為基數(shù),按月利率2%自2016年6月15日至2017年12月14日計得利息16.2萬元,扣除被告已給付利息2.7萬元后計得)。事實與理由:原、被告通過理財中介公司介紹相識。2016年6月15日,被告以做生意需資金周轉為由向原告借款585,000元。原告于當日將上述出借款匯入被告賬戶,被告收款后出具了收條。借款期限屆滿,被告未按約歸還借款本息,至今尚余借款本金5萬元及利息13.5萬元未歸還。原告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故訴訟來院。
被告李某辯稱,其與原告并不相識。2016年6月15日,經(jīng)朋友介紹,其至案外人李某經(jīng)營的位于南京東路的理財公司借款。借款時原告本人并不在場,其當天系與李某等人簽訂的借款合同。簽訂合同時,甲方(出借人)一欄空白,該欄的原告名字是后來補簽的。借款合同上雖注明借款本金為45萬元,但實際借款本金應為30萬元,其余系利息。該筆借款約定的還款方式為按月利率2.5%每月歸還等額本息2.5萬元,分期18個月還清,還款匯付至工商銀行劉宏賬戶。對于該筆借款,其實際到手了25.5萬元,到手時扣除了過賬款15萬元、公司平臺費1.5萬元、看房費2千元、資料費2-3千元、當月等額本息還款2.5萬元。原告所說利息隨最后一筆本金另行支付的約定并不存在,借款合同上“利息隨最后一筆本金同時支付”的內容,當時其也并沒有看到。簽訂借款合同后,其按對方要求又寫了張借條,該借條上周某某名字不是其寫的,“如李某未逾期還款,此借條無效”字樣是李某寫的,上面的手印也是李某摁的,其他字確實系其所寫。該借條也可以印證并不存在13.5萬元利息的事實,否則李某不必在借條上寫上上面那句話。寫借條時,李某等人說若不還錢,到時將13.5萬元作為違約金一并按58.5萬元要求其還款。借款當日,李某直接將首筆2.5萬借款本息進行了扣除,但李某是否將該筆款項給付原告并不清楚;之后,其又按約將共15期,每期還款金額為2.5萬元,合計借款本息37.5萬元的還款額匯付至指定的第三方劉宏工商銀行賬戶;最后一筆還款因原告電話告知出借人身份故而直接匯付給了原告:綜上,合計歸還借款本息為42.5萬元,2017年10月份的一期還款確實尚未歸還。但因本案涉嫌套路貸,且其系向案外人李某的理財公司借款,對于出借人是誰并不清楚,亦不認識原告,故對原告訴請均不予認可。
本院經(jīng)審理查明事實如下:
經(jīng)審理查明事實一,2016年6月15日,原、被告雙方通過案外人李某經(jīng)營的理財公司介紹簽訂了一份借款合同,約定“借款金額為人民幣肆拾伍萬元整;借款期限為18個月,自2016年6月15日起至2017年12月14日止;借款為固定利率,借款月利率為3%;還款方式為乙方(被告)按約定的借款期限分18期向甲方(原告)還本付息(利息隨最后一筆本金同時支付),并與每月日前向甲方返還本金25,000元;違約責任,若乙方未按合同約定按時、足額償還借款本息,應向甲方支付合同金額10%的違約金,如給甲方造成其他損失的,乙方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賠償責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范圍:1、……。2、支付為實現(xiàn)債權所產生的訴訟、律師代理費等合理費用;其他條款1、有關本合同的任何補充、修改、變更等,均須經(jīng)甲、乙雙方協(xié)商同意,并由雙方訂立書面補充或修改協(xié)議。補充或修改協(xié)議生效后,與本合同有任何不符之處,則以該補充或修改協(xié)議為準?!??!痹嬖诤贤追?出借人)處簽字確認,被告在乙方(借款人)處簽字捺印確認。同日,被告另行向原告出具借條一份,言明“本人李某今向周某某借款人民幣伍拾捌萬伍仟元整(大寫)整(585,000)。借款期限自2016年6月15日起至2016年7月14日止,共1個月,利率為3%每月,……。逾期未能償還本息按照借款金額的20%支付違約金。本人承諾因本人未能按時還款造成出借人實現(xiàn)債權的費用(訴訟費、律師代理費、差旅費、公證費及其他實際支出的費用),均由本人全額承擔?!苯钘l的借款內容下部另行手寫注明“如李某未逾期還款,此借條無效?!弊謽?。被告李某在借條借款人處簽字捺印確認。當日,原告通過銀行轉賬方式分兩次向被告轉賬50萬元、8.5萬元,合計585,000元。
查明事實二,2016年6月15日至2017年9月17日期間,被告根據(jù)原告的指定,通過銀行轉賬方式,于每月月中(除2017年3月的還款日期為29日,其余還款日均在15/16/17日期間)向案外人劉宏銀行賬戶還款25,000元,分期15期,合計還款金額為375,000元。2017年11月16日,被告向原告賬戶轉賬還款25,000元。上述還款合計400,000元。
查明事實三,原告為本案訴訟聘請律師支付律師費4,000元。
查明事實四,自2016年6月15日至2017年12月14日期間,案外人李某陸續(xù)分28次向原告尾號0248中國工商銀行賬戶轉賬合計1,280,666元。
審理中,原告表示,案外人李某在借款后將其匯付被告的58.5萬元中的13.5萬元已代被告予以返還(對應2016年7月7日轉賬的125,750元),故實際借款本金為45萬元。且借款后,李某代被告另行分2次(對應2017年1月9日匯付20,250元,2017年1月18日匯付的9,750元中的6,750元)向其支付過利息合計2.7萬元。被告則堅決否認曾另行支付過原告2.7萬元利息,堅稱其每月歸還的2.5萬元為等額本息還款,實際已包含利息支付,其共計還款17期為42.5萬元,其中第一期系借款當日直接在借款本金中扣除的,根本不存在其需再行向原告支付利息13.5萬元的情形,故不同意原告的訴訟請求。因雙方各執(zhí)一詞,致調解不成。
上述事實,有借款合同、借條、銀行交易明細清單、律師費發(fā)票、聘請律師合同及當事人庭審筆錄等為證,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本院依法予以認定。
本院認為,合法的借貸關系受法律保護。本案中,原、被告雙方簽訂借款合同,被告向原告出具借條,均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故原告周某某與被告李某借貸法律關系成立。經(jīng)查,原、被告之間雖涉借款合同和借條兩份借款金額不同的借貸證明件,但借條中有“如李某未逾期還款,此借條無效”的表述,原告亦自認58.5萬元中的13.5萬元案外人李某已實際歸還,并以借款金額45萬元向本院提起訴訟,可見雙方實際系依據(jù)借款合同所約定內容履行涉案借貸行為,故本案當事人間借貸權利義務的確定應以借款合同為準。據(jù)此,本院確定本案借款本金為45萬元。被告關于涉案借款本金為30萬元,其余為利息的辯稱意見,其未能提供證據(jù)予以佐證,且與借款合同約定內容不符,本院難以采信。經(jīng)查實,案外人李某自2016年6月15日至2017年12月14日期間共計向原告轉賬1,280,666元,原告對此解釋為其他性質的轉款,與本案有關聯(lián)的僅有三筆,其余均與本案無關,被告雖然一再表示其僅收到李某給付的25.5萬元,其余收到的58.5萬元均以各種形式返還李某,但被告對此未能提供證據(jù)予以證實,如確實存在被告所述之情形,被告可另行向案外人李某予以主張。關于借款本金還款額,依據(jù)本院查明事實二,被告已通過直接還款和向雙方指定第三方劉宏賬戶還款向原告合計歸還40萬元,依據(jù)借款合同關于還款方式的約定,該40萬元還款應均確認為歸還的借款本金。另,原告訴稱借款后李某代被告另行分2次向其支付過利息2.7萬元,經(jīng)核上述原告提及的2.7萬元利息實際金額應為3萬元(2017年1月9日轉賬的20,250元;2017年1月18日轉賬的9,750元),本院認為,對于該3萬元錢款若如原告所述為利息,則與借款合同“利息隨最后一筆本金同時支付”的約定相悖,且被告亦不認可該款為利息給付,既然原告認可該筆還款系與本案有關的給付,故應將該筆借款作為被告于2017年1月向原告歸還的借款本金予以認定為妥,綜上,本案被告已向原告歸還的借款本金確認為43萬元。至于原告要求被告按月利率2%支付利息的訴訟主張,與雙方借款合同有關借款利率的約定不相悖,且未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guī)定,本院依法予以支持,但利息應按月利率2%,自2016年6月15日起至2017年12月14日止以每月還款后遞減的實際借款本金為基數(shù)予以計算,經(jīng)本院核算應為80,150元。至于違約金,因雙方借款合同有約定,且被告確實存在違約行為,本院依法予以支持,具體金額根據(jù)本案實際情況確定為1萬元。至于律師代理費,系原告為實現(xiàn)本案債權聘請律師訴訟而產生費用,根據(jù)司法實踐和本案實際,本院酌定律師費為3,000元,該費用依據(jù)雙方借款合同約定由被告承擔。
綜上所述,原告要求被告歸還借款本金20,000元,并支付利息80,150元、違約金10,000元、律師代理費3,000元,合計113,150元的訴訟請求,合法有據(jù),本院予以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條、第二百零五條、第二百零六條、第二百一十一條第二款、第一百一十四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三十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李某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歸還原告周某某借款本金人民幣20,000元,并支付2016年6月15日起至2017年12月14日止的利息人民幣80,150元、違約金人民幣10,000元、律師代理費人民幣3,000元,合計人民幣113,150元;
二、駁回原告周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人民幣2,405元,由原告周某某負擔1,240元,被告李某負擔1,165元。被告李某負擔之款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七日內交付本院。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吳紅蘭
書記員:張姝彤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