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周珣,男,1973年3月14日出生,漢族,無業(yè),住武漢市江岸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黃先平,湖北山河(東湖新技術開發(fā)區(qū))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徐巧,湖北山河(東湖新技術開發(fā)區(qū))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劉欣然,男,1990年10月24日出生,漢族,職員,住枝江市。
被告:劉平,男,1962年10月1日出生,漢族,無業(yè),住枝江市。
被告:李賢玉,女,1964年7月12日出生,漢族,退休職工,住枝江市。
三被告委托訴訟代理人:高世雄,湖北鼎誠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周珣與被告劉欣然、劉平、李賢玉民間借貸糾紛一案,武漢市江岸區(qū)人民法院于2017年8月4日立案后,被告劉欣然、劉平、李賢玉在提交答辯狀期間,對管轄權提出異議。武漢市江岸區(qū)人民法院于2017年11月7日作出(2017)鄂0102民初6225號之一裁定:被告劉欣然、劉平、李賢玉對管轄權提出的異議成立,本案移送枝江市人民法院處理。本院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周珣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黃先平、徐巧,被告劉欣然、劉平、李賢玉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高世雄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周珣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判令三被告共同償還原告欠款650000元。事實和理由:劉欣然為原告公司員工。2016年3月28日,劉欣然突然電話原告,說急需一筆錢,當天原告借給劉欣然530000元。3月31日,劉欣然帶著母親李賢玉來到武漢,給原告寫下一份借條,內容為:劉欣然向周珣借款537170元,還款時間2016年4月20日,借款人:劉欣然,擔保人:李賢玉。借款到期后劉欣然并未還款,2017年5月10日,劉欣然帶著父親劉平找到原告,自愿支付一年的利息120000元給原告,出具了一份《還款承諾》。2017年5月16日,劉欣然給原告出具了一份《還款計劃》,當天劉欣然還款120000元,5月20日劉欣然又還款30000元。之后原告多次催促劉欣然及其父母還款,他們一直找借口拖延,甚至避而不見。
被告劉欣然、劉平、李賢玉辯稱,被告認為原告起訴的事實不能成立,請求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主要理由:第一,劉欣然并不欠原告的借款;第二,原告所訴的欠款事實上是公司的業(yè)務款項,應當由公司承擔責任;第三,劉欣然和擔保人出具的借條、還款承諾和還款計劃都是在原告的脅迫下所為。
本院經(jīng)審理認定事實如下:武漢浙楚楚商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XX剛,周珣為該公司實際出資人,朱赟為該公司經(jīng)理。劉欣然于2015年入職該公司,后任命為車貸部負責人。劉平和李賢玉為劉欣然父母。
2016年3月31日,劉欣然向周珣出具《借條》,內容為:今有劉欣然向周珣借款人民幣537170元,還款時間為2016年4月20日,擔保人為李賢玉。
2017年5月10日,劉欣然和劉平向周珣出具《還款承諾》,內容為:今有劉欣然欠周珣650000元,通過雙方商議,決定如下:1、家庭住房公證在周珣名下(供銷社2單元1樓-2);2、門面(枝江市團結路11號)公證到周珣名下;3、還現(xiàn)金150000元,于2017年5月16日之前歸還周珣,作為后續(xù)還款保證金。本人承諾于3個月內還清(2017年8月10日內),若未按承諾歸還本金650000元,則擔保金充作違約金,不予退還。
2017年5月16日,劉欣然向周珣出具《還款計劃》,內容為:因欠周珣人民幣650000元,特立此還款計劃:現(xiàn)已還120000元,5月20日之前到30000元,6月30日之前還款100000元,7月30日之前還款100000元,8月10日之前還款300000元。
庭審中周珣陳述劉欣然借款經(jīng)過為:2016年3月28日,劉欣然臨時急需一筆錢向原告借款537170元,劉欣然尚欠公司公款237170元,原告安排公司經(jīng)理朱赟向劉欣然轉款300000元。
庭審中劉欣然陳述借款經(jīng)過為:李東向武漢浙楚楚商投資咨詢有限公司質押三輛車借款大約318000元,這筆業(yè)務是我代表公司做的。2016年3月,李東通過公司員工劉揚杰、陶某在公司質押了兩輛車借款。李東失聯(lián)后,我們向朱赟匯報了,公司決定變賣質押車輛。質押車輛變賣款500000元左右在我的賬上,當時我轉給朱赟200000元,通過微信、支付寶轉賬100000多元,我的銀行卡還結余200000元,需要等待第二天才能轉。第二天,收車方在車輛運輸過程中被第三方搶奪,收車方糾集一些社會人士到公司要求退款。周珣和朱赟說這是你們自己做的業(yè)務,由你們自己承擔責任。當天晚上,我向收車方轉款530000元(我的銀行卡結余200000多元、朱赟轉給我300000元)。
證人陶某出庭證明:2016年2、3月份,李東到武漢浙楚楚商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抵押5輛車向公司借款,抵押的車輛是我辦理的入庫、停放手續(xù)。李東的借款大約有五六十萬元。李東失聯(lián)后,劉欣然向公司領導匯報后,公司決定把抵押的車輛處理掉,由劉欣然經(jīng)辦。變賣抵押車輛過程中,車主將車輛追回去了。收車的人就找劉欣然要求退錢,劉欣然與朱總商量怎么辦,公司決定把這筆錢還給了收車的人。公司領導要劉欣然承擔這筆業(yè)務的損失,并說不解決好都走不了,都不能走,差不多有威脅的樣子,劉欣然打條子晚上12時后才離開。
劉欣然的建設銀行卡交易明細記載:2016年3月26日,楊銳、徐中正分四筆共匯給劉欣然488000元,劉欣然分四筆共匯給朱赟200000元。3月27日、28日,劉欣然分四筆共匯給朱赟150000元、分二筆共匯給王翔80000元。劉欣然的工商銀行卡交易明細記載:2016年3月28日,朱赟分六筆共匯給劉欣然300000元,劉欣然分七筆匯給徐中正413000元。劉欣然的支付寶交易明細記載:2016年3月26日、28日,劉欣然分九筆共匯給朱赟84540元。
李賢玉的建設銀行活期明細記載:2016年4月7日、4月12日、5月27日、5月31日,李賢玉分四筆共匯給朱赟150000元。李賢玉還陳述,2016年5月30日,李賢玉通過朱赟自帶的POS機刷卡,向朱赟匯款80000元。
2017年5月16日,劉欣然向周珣還款120000元后,周珣向劉欣然出具收條:今收到劉欣然120000元還款保證金。2017年5月20日,劉欣然又向周珣還款30000元。
根據(jù)劉欣然的申請,本院從咸寧市中級人民法院調取了(2017)鄂12刑初4號李東詐騙罪一案的部分檔案材料:
1、2016年5月10日,公安機關訊問李東的筆錄記載:在今年3月中旬,劉欣然將我租來的車輛到他所工作的車貸公司辦理車輛貸款,劉欣然幫我將4輛車辦了車貸,共計貸款400000元左右,該錢我用于還賬。后來我出事,劉欣然的公司將車還給了汽車租賃公司,該貸款由劉欣然承擔。所以,我就欠劉欣然400000元左右,劉欣然給我400000元時,就扣除了我15000元多利息。
2、2016年6月13日,公安機關詢問劉欣然的筆錄記載:2016年1-3月,李東通過我向我的朋友借款640000元。
3、2016年7月5日,公安機關訊問李東的筆錄記載:我抵押車輛借款主要在劉欣然的公司,除了前面的三臺寶馬外還用其他幾臺車抵押拿錢,分別是一輛大眾PASST抵押借了30000元、一輛名爵抵押借款80000元,借款的時間基本是2016年1-3月;一輛寶馬X1抵押了,共計借款本金為640000元。事情發(fā)生后,劉欣然承擔了全部責任,所以我欠劉欣然640000元,支付給劉欣然的利息是30000元。
4、2017年2月15日,檢察機關訊問李東的筆錄記載:2016年1至3月份,我以幫別人借錢,賺取利息差的名義向劉欣然多次借款,提供車輛給他所在的公司作為抵押,其實這些車輛也是我從租車公司租來的,不是我自已的,直至案發(fā)時,尚有640000元沒有歸還,期間共支付給劉欣然利息30000元,公安機關在提審我的時候,我用電話和他核對了。
周珣提供朱赟工商銀行交易明細用于證明周珣通過朱赟于2016年3月28日向劉欣然交付了借款300000元、2016年1月1日至3月27日期間劉欣然還有206710元的公款未交給公司。劉欣然的代理人辯解,交易明細的戶主是朱赟而不是周珣,不能證明周珣與劉欣然之間有資金往來的事實,只能證明劉欣然在公司工作期間所發(fā)生的業(yè)務,與本案訴爭沒有法律關系。劉欣然辯解,這些都是公司的業(yè)務往來,車庫里面還停有車輛,3月27日之后劉欣然還發(fā)生了業(yè)務。
本院認為,周珣提供的證據(jù)不足以證明其向劉欣然實際交付了借款。理由為:一是從李東的筆錄和證人陶某的證言可以認定:李東是向武漢浙楚楚商投資咨詢有限公司質押車輛進行借款,并不是向劉欣然個人質押車輛借款。李東失聯(lián)后,劉欣然在處理質押車輛過程中,車輛被車主追回所致公司的損失,公司決定由劉欣然個人承擔責任。劉欣然并沒有向周珣實際借款。二是劉欣然所從事的車輛質押借款業(yè)務,應為職務代理。劉欣然的職務代理是為了公司獲取利益,其風險也應當歸屬于利益享受者即公司。公司為了防控風險,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2013年修正)第一百六十六條的規(guī)定,按照利潤的一定比例提取公積金,以彌補虧損。如果嚴格要求勞動者承擔因職務代理所致用人單位的損失,實質上是將用人單位的經(jīng)營風險轉嫁給了勞動者,對于處于弱勢地位的勞動者來說,不盡公平合理。同時,借款需要借貸雙方具有借貸的合意。綜合分析本案證據(jù),劉欣然并沒有與周珣達成借貸的合意,而實質上是周珣將公司的經(jīng)營風險轉嫁給了劉欣然個人,違反了職務代理的法律后果應當由法人承擔的法律規(guī)定。三是證人陶某證明劉欣然是在公司領導協(xié)迫下才出具了借條,說明劉欣然并不具有真實的借款意思表示。四是從劉欣然和朱赟的銀行交易明細可以看出,二人之間有大量的資金往來,劉欣然也有通過支付寶與朱赟發(fā)生資金往來的記錄。不能簡單地依據(jù)周珣提供的朱赟工商銀行交易明細中一次轉款的記錄和一定時間段的資金往來差額,來認定是借款和借款金額。
綜上所述,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周珣提供的證據(jù)不足于證明其通過朱赟向劉欣然實際交付了借款。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條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周珣的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10300元,減半收取計5150元、保全費3770元,由原告周珣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湖北省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吳緒華
書記員: 熊春娥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