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楊某某。
委托訴訟代理人:鄭榮剛,
湖北群力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
黃石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住所地黃石市黃石大道825號,統(tǒng)一社會信用代碼xxxx。
法定代表人:程金安,董事長。
委托訴訟代理人:胡建國、羅潔,
均系湖北忠三(黃石)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楊某某與被告
黃石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勞動爭議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適用普通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楊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鄭榮剛、被告
黃石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委托訴訟代理人羅潔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楊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被告為原告補繳養(yǎng)老保險費161486.7元、醫(yī)療保險費67994.4元,支付經濟補償金107105元。2、判令被告承擔本案的訴訟費用。事實與理由:原告是1986年1月原黃石市
建筑工程總公司一公司招用的合同制工人。1995年7月1日,黃石市
建筑工程總公司一公司與原告簽訂了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書》。該勞動合同書經黃石市勞動局鑒證,合法有效。2000年,黃石市
建筑工程總公司一公司改制為
黃石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根據勞動部[1998]34號文《關于企業(yè)實施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中履行勞動合同問題的通知》第一條:”在企業(yè)實施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后,用人單位主體發(fā)生變化的,應當由變化后的用工主體繼續(xù)與職工履行原勞動合同”之規(guī)定,應當由改制后的
黃石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與原告繼續(xù)履行1995年訂立的勞動合同。原告無需與改制后的公司重新簽勞動合同,仍然與被告單位存在勞動關系,這是勞動部的強制性規(guī)定。改制后的被告單位全盤接收了原黃石市
建筑工程總公司一公司的職工,所有職工均未重新簽勞動合同,自動轉為
黃石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職工。簽訂了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后,非經法定程序,不得隨意解除勞動合同。被告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解除了勞動合同,原告到2016年仍是
黃石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職工。2002年被告單位工程任務不飽滿,故通知全公司職工在家待崗(保留勞動關系),有任務時再上班。2014年12月被告開始處理企業(yè)改制遺留問題時才發(fā)現(xiàn),1996年社保統(tǒng)籌時,因工作人員遺漏,未將原告幾個人上報社保局,導致原告幾個人未參加社會保險。原告向黃石港區(qū)人社局反映此事,2016年6月28日,黃石港區(qū)人社局作出書面回復,認為”企業(yè)無需支付生活費和經濟補償金,也無需補繳養(yǎng)老保險費”。被告根據黃石港區(qū)人社局的意見,通知原告說單位要破產清算,解除勞動合同,但是未向原告支付補償金,也未補繳養(yǎng)老保險費。原告以黃石港區(qū)人社局的書面認定違法,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但黃石港區(qū)法院認為此案不屬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建議原告申請勞動仲裁。2016年11月10日,黃石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以”單位于2000年改制,勞動仲裁已超過時效”為理由作出不予受理決定。被告單位雖是2000年改制的,但實際是從2014年12月才開始處理企業(yè)改制的職工安置、經濟補償問題,直到2016年7月仍未處理完畢。故仲裁時效的起算不能從2000年算起,只能從職工安置、經濟補償問題全部處理完畢才能起算時效。故原告沒有超過時效,仲裁不予受理是錯誤的。根據《勞動法》的規(guī)定,只要是簽訂了勞動合同,就是合同制工人。原告的勞動合同是經勞動局鑒證了的,證明國家認可原告是合同制工人,故被告應當按《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的規(guī)定,為原告繳納社會保險費,這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被告在1996年社保統(tǒng)籌時將原告遺漏,故應當補繳從1996年1月1日實施社保統(tǒng)籌制度開始,至2016年6月30日期間的養(yǎng)老、醫(yī)療保險金。根據勞動部辦公廳《關于終止或解除勞動合同計發(fā)經濟補償金有關問題的請示》的復函第3條”勞動合同制度實行以前原固定工在本單位的工作年限,應當作為計發(fā)經濟補償金的年限”,第4條,因用人單位的合并、兼并、合資、單位改變性質、法人改變名稱等原因而改變工作單位的,其改變前的工作時間可以計算為”在本單位的工作時間”之規(guī)定,原告自1986年1月在被告單位上班至2000年改制工作了14年,在改制后企業(yè)工作2年、保留勞動關系待崗14.5年,合計30.5年,應當作為計發(fā)經濟補償金的年限。根據勞動部481號文《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第九條、《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第四十七條之規(guī)定,被告應當依法按黃石2015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3455元為標準,向原告支付31個月的經濟補償金107105元。請依法支持原告的訴求。
被告
黃石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辯稱:一、原告申請勞動仲裁已超過一年的仲裁時效。2000年,原黃石市
建筑工程總公司一公司改制為被告
黃石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被告未對原告作出補償安置,原告對此并未向勞動爭議仲裁部門申請仲裁;2014年,被告實施裁減人員,處理2000年企業(yè)改制的遺留清算債權債務,被告未向原告支付安置費及經濟補償金,原告亦未向勞動爭議仲裁部門申請仲裁;直至2016年11月10日,原告才向黃石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申請,因超過仲裁時效被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的規(guī)定,原告與被告之間的勞動爭議已經超過了仲裁時效期間。二、原告與被告之間不存在勞動關系,原告不屬于減員對象,被告無需補繳養(yǎng)老保險金及醫(yī)療保險金。1、原告與被告之間不存在勞動關系,無需為原告補繳養(yǎng)老保險費。原告系原黃石市
建筑工程總公司一公司于1986年至1987年期間招用的合同工,1995年7月1日,原告與原黃石市
建筑工程總公司一公司簽訂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此后,由于公司工程任務不飽和,1997年8月原告離開公司。2000年,原黃石市
建筑工程總公司一公司改制為被告,原告既未與改制后的被告簽訂勞動合同,亦未提供勞動。根據《2014湖北省勞動人事爭議疑難問題研討會會議紀要》第5條規(guī)定:因各種原因,勞動者長期未向用人單位提供勞動、用人單位也長期不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等相關待遇,即使沒有證據顯示用人單位已對勞動者作出了離職處理,也不認定雙方仍然存在勞動關系,雙方另有協(xié)議的除外。此類勞動者因即將到達法定退休年齡,要求用人單位補繳基本養(yǎng)老保險費的,仲裁機構可不予支持。故本案被告與原告之間不存在勞動關系,亦無需為原告補繳養(yǎng)老保險費。2、原告訴請被告為其補繳養(yǎng)老和醫(yī)療保險費,不屬于法院受案民事訴訟案件的范疇,應依法駁回起訴。根據《勞動法》第一百條和《社會保險費征收暫行條例》第十三條的規(guī)定,社會保險費的催繳屬于勞動行政部門和稅務機關的職權范圍。三、原告關于支付經濟補償金的訴請計算基數(shù)和年限錯誤,且已過訴訟時效,應予以駁回。原告與改制前的企業(yè)原黃石市
建筑工程總公司一公司簽訂勞動合同,1997年8月離開公司后一直未來上班,故經濟補償金的年限應計算至1997年8月止,經濟補償金的工資計算標準按黃石市1997年度社平工資449元/月為準,即12個月×449元/月=5988元。但該訴請已過訴訟時效。四、若原告與被告之間存在勞動關系,被告對原告的安置標準應參照《
黃石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職工安置裁員實施辦法》(黃一建發(fā)[2014]02號)。因市建村棚戶區(qū)改造項目啟動,被告土地使用權及地面附屬物被政府征收,導致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為此,被告于2014年按如下步驟實施經濟性裁減員工的實施方案:(1)提前三十日向全體職工說明情況;(2)提出裁減方案;(3)將裁減人員方案征求全體職工的意見,并對方案進行修改和完善;(4)向市、區(qū)人社局報告裁減人員方案;(5)公布裁減人員方案,與被裁減人員辦理解除勞動合同手續(xù),發(fā)放安置費及經濟補償金。故被告經濟性裁員程序合法,裁員方案已經過市勞動局審查通過,若原告與被告之間存在勞動關系,應參照《
黃石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職工安置裁員實施辦法》(黃一建發(fā)[2014]02號)進行安置。綜上,原告與被告之間不存在勞動關系,原告主張的經濟補償金已過仲裁時效期間。此外,原告訴請被告為其補繳養(yǎng)老和醫(yī)療保險費,不屬于法院受理民事訴訟案件的范疇。故原告的訴訟請求應當予以駁回。
當事人圍繞訴訟請求依法提交了證據,本院組織當事人進行了證據交換和質證。對當事人無異議的證據,本院予以確認并在卷佐證。根據當事人陳述和經審查確認的證據,本院認定事實如下:1986年5月,原告楊某某是原黃石市
建筑工程總公司一公司(以下簡稱原建筑工程一公司)錄用的合同工。1995年7月1日,原建筑工程一公司與原告簽訂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2000年,原建筑工程一公司改制為現(xiàn)被告,改制時已為原告預留了安置費,但安置費未發(fā)放給原告。改制后,原告在被告承建的工程項目中工作過,但未與被告重新簽訂勞動合同,被告未為原告建立基本養(yǎng)老保險個人賬戶,亦未對原告作出補償安置。2002年后,原告沒有為被告工作,被告亦未發(fā)放勞動報酬。2014年12月,被告裁員,處理2000年企業(yè)改制的遺留問題,清算債權債務。因原告多年未在被告處工作,被告沒有支付原告安置費和經濟補償金。2015年9月7日,原告以被告未為其辦理社會保險、未給予安置補償?shù)葐栴}向黃石市黃石港區(q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書面反映情況,要求予以解決。2015年10月8日,被告也因改制前企業(yè)招用的、包括原告在內的合同工問題未安置處理而向信訪部門請示,要求有關部門研究處理。2016年5月16日,黃石市黃石港區(q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針對原告等合同工上訪反映的補繳社會保險費、安置補償?shù)葐栴}向上級行政機關黃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請示并提出處理建議。同年6月28日,黃石市黃石港區(q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根據上級行政機關的答復意見,作出《關于楊某等同志信訪事項的回復意見》提出處理建議:楊某等同志系原黃石市
建筑工程總公司一公司招收的農民合同工,改制時預留了安置費,根據本市的企業(yè)改制政策,職工離開時,企業(yè)應當支付安置費,當時沒有支付的,應當補發(fā)。由于楊某等2014年12月與改制后的企業(yè)不存在勞動關系,不屬于減員對象,企業(yè)無需支付生活費和經濟補償金,也無需補繳養(yǎng)老保險費。由此,原告與馬幼平、許衛(wèi)國、成全國四人提起行政訴訟。經本院作出(2017)鄂0202行初9號行政判決書(已生效),撤銷了黃石市黃石港區(q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2016年6月28日作出的《關于楊某等同志信訪事項的回復意見》。2016年11月10日,原告向黃石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申請,請求黃石一建公司補繳養(yǎng)老保險費、醫(yī)療保險費、支付經濟補償金。當日,黃石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不予受理決定,認為:黃石一建公司已于2000年改制,現(xiàn)申請勞動仲裁已超過仲裁時效。原告故向本院提起訴訟。
另查明:2010年至2013年期間,被告曾向原告居住的房屋收取過房租費、水電費,而該房屋屬被告公司的住房。
本院認為,關于補繳養(yǎng)老保險費、醫(yī)療保險費的訴求?!吨腥A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一百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六十三條規(guī)定,用人單位無故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其限期繳納,逾期不繳納的,可以加收滯納金。征繳社會保險費屬于勞動行政部門的法定行政職責和權力。社會保險費,是由行政法律規(guī)范調整的勞動行政管理機關與其管理對象之間的行政法律關系,而不是由民事法律規(guī)范調整的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即:原告提出補繳社會保險費的請求,不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故對原告的該項請求,本院依法予以駁回。
關于建立勞動關系。建立勞動合同關系,是產生勞動保障權益的前提。本院認定原建筑工程一公司自1986年5月用工之日起與原告建立勞動合同關系。該勞動關系延續(xù)至2000年改制后的被告
黃石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關于解除勞動關系。解除勞動關系是計算和支付經濟補償金的條件。被告認為原告自1997年就離開公司,已在事實上解除了合同,且已超過仲裁時效。原告則認為其收到黃石港區(qū)人社局的書面回復后,被告即口頭通知其解除勞動合同,故應當認定其收到該回復的2016年6月30日為解除勞動合同之日。本院采信原告的主張,確認雙方自2016年6月30日解除勞動合同。對被告的抗辯理由,本院不予采信,同時對被告提出已超過仲裁時效的抗辯亦不予支持。據此,本院確認原告的工作年限自1986年5月用工之日起至2016年6月30日解除勞動合同之日止31年有余,其中,在2008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施行之前22年,之后9年。
關于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依照我國《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七條第三款及勞動部關于印發(fā)《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的通知(勞部發(fā)[1994]481號)第五條的規(guī)定,被告對原告在2008年1月1日之前的22年工作年限,應按12個月的工資標準支付補償金;對2008年1月1日之后的9年(實為8年零6個月),則應依照按我國《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第四十七條的規(guī)定,按原告在解除勞動合同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標準向原告支付9個月的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因原告在2016年6月30日之前的12個月未在被告公司上班,其工資額為0。據此可按本市2016年度最低月工資1225元標準計算12+9=21個月的補償金,即:1225元/月*21個月=25725元。
綜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七條、第四十七條、第九十七條第三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一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
黃石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向原告楊某某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25725元。
二、駁回原告楊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如果被告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10元,由被告
黃石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或者代表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湖北省黃石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長 董進
人民陪審員 岑智
人民陪審員 傅靖宏
書記員: XX元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