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劉麗娟(反訴被告)女,漢族,系松嶺林業(yè)局砍都河資源管護區(qū)職工,住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qū)加格達奇區(qū)鐵路北小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叢府君,黑龍江叢府君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遲珊珊(反訴原告),女,漢族,系加格達奇車站食堂職工,住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qū)加格達奇區(qū)碧山尚品。
委托訴訟代理人:吳紅,黑龍江興安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徐永生(與遲姍姍系夫妻關系),男,漢族,住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qū)加格達奇區(qū)碧山尚品。
委托訴訟代理人:吳紅,黑龍江興安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劉麗娟(反訴被告)與被告遲珊珊(反訴原告)、徐永生民間借貸合同糾紛一案,于2017年5月3日向本院起訴,本院受理后,于2017年7月20日進行了判決。判決后,被告遲姍姍(反訴原告)不服,提出上訴,大興安嶺地區(qū)中級人民法院于2017年12月8日將案件發(fā)回重審。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由審判員趙玉榮擔任審判長,與審判員郭寶林、XXX共同組成合議庭于2018年3月6日、6月22日、7月13日三次進行了公開審理,原告劉麗娟(反訴被告)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叢府君、被告遲姍姍(反訴原告)及委托訴訟代理人吳紅到庭參加了訴訟,被告徐永生委托訴訟代理人吳紅參加了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jié)。
原告劉麗娟(反訴被告)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二被告共同向原告償還借款本金380000.00;2、以借款240000.00元為基數(shù),給付前期借款利息60000.00元并自2016年6月1日起至還清借款之日止按照年利率16.67%給付利息;以借款60000.00元為基數(shù),自2015年7月16日至還清借款之日止,按照年利率16.67%給付利息;以借款80000.00元為基數(shù),自2015年11月21日起至還清借款之日止,按照年利率16.67%給付利息;3、二被告承擔全部訴訟費用。事實與理由:二被告系夫妻關系,二人因家庭經(jīng)營飯店等經(jīng)營活動和生活需要向原告借款人民幣240000.00元整,2014年11月23日被告遲姍姍(反訴原告)向原告出具了借據(jù),同時還給原告出具了抵押證明一份,抵押證明約定,“如到日不還,以房抵押”住房地址:碧山尚品5號樓1單元202室。被告于2015年11月21日又向原告借款80000.00元,2015年7月16日又向原告借款60000.00元。240000.00元借款訴訟時效屆滿前,經(jīng)原告多次索要未果,經(jīng)雙方協(xié)商,被告于2016年6月1日重新為原告出具借條,借款本金240000.00元,利息按照每萬元每年二千元計算。雙方協(xié)商后按照本息合計三十萬元出具借條。上述三筆借款到期后,經(jīng)原告多次向被告催討,被告約以各種理由拖延償還借款本金及利息。上述借款系二被告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共同債務,應當依法共同償還借款本金和利息。
被告遲姍姍(反訴原告)辯稱,事實經(jīng)過是:被告遲姍姍(反訴原告)給原告出具的三張借據(jù)的借款,原告不是一次性交付遲姍姍,而是數(shù)次陸續(xù)轉(zhuǎn)賬借給遲姍姍,其中有借后還、還后借的情況。產(chǎn)生的第一個焦點,2016年6月1日的借條300000.00元,是獨立于三張借條之外的一筆借款?還是三張借款延續(xù)下來的借款?在這一點上,從原告一審訴請的“事實與理由”中,能夠找到答案!原告一審自認,“2016年6月1日經(jīng)雙方協(xié)商重新出具借條,“經(jīng)協(xié)商”就不是又借款,“重新”出具借條就是對以前借條為達到某種目的的重新確認。所以,可以確定2016年6月1日的借條,不是新發(fā)生的借款,而是對以前借條某些情況的確認。產(chǎn)生的第二個焦點:既然遲姍姍陸續(xù)借款380000.00元,陸續(xù)還款595170.00元,已經(jīng)遠遠超出借款額度,為什么還要給原告重新出具借條呢?請法院注意到原告自認的“協(xié)商”二字,原告多次找答辯人,提出三張借條上的每筆借款,都按照一萬元一個月兩千元計算利息,一萬元一個月兩千元利息的利率為20%,原告說她計算的結(jié)果是還欠300000.00元利息,讓答辯人把300000.00元寫成本金,答辯人無奈并力爭,原告才同意把300000.00元中,按第一次借款數(shù)額寫成240000.00元本金,余60000.00元寫成利息。
通過以上二點,可以充分證明2016年6月1日經(jīng)協(xié)商重新出具的借條,是以前三張借條被逼無奈的有關利息,不是又發(fā)生的借款。通過以上的還款數(shù)額,可以充分證明2016年6月1日重新出具的借條,確實也只能全部是利息。在一審判決第3項上,遲姍姍舉證錄音證明一萬元錢一個月二千元的利息,原告對證據(jù)的真實性無異議,一審判決對答辯人的證據(jù)予以采信,但是,在第四項的判決書中,又以雙方資金來往頻繁,不能確定兩千元是月利息還是年利息而不予采信,這種前后矛盾的認定是錯誤的,在原告和被告的錄音資料中也能看出來,本金70000.00,從3月20日到4月20日至利息16000.00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款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借貸雙方?jīng)]有約定利息,出借人主張支付借款期內(nèi)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一審已經(jīng)查明,2015年7月16日和2015年11月21日這兩張借條沒有約定利息,而2016年6月1日借條300000.00元中包括這人兩張借條的利息,按照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不予支持利息,但一審判決中支持償還30萬元,等于支持了這兩張借條的利息,是錯誤的。最高法司法解釋第二十六條二款規(guī)定,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的部分利息,人民法院應予以支持。年36%的利率,按月應是3%,本案原告按每萬元一個月兩千元,即按月利率20%計算利息,遠遠高于司法解釋3%月利率的規(guī)定,答辯人與原告雙方所謂協(xié)商后出具的,按20%月利率計算的30萬借條應視為無效約定,而一審判決支持償還30萬元,等于支持按月20%利率、或者說按年240%利率計算的利息,顯然違背了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按照司法解釋31條之規(guī)定,答辯人有權向原告主張返還超過年利率36%,即超過月利率3%部分利息,將在本案再次一審中提出主張,要求出借人返還超過年利率的部分。換一個角度來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六條規(guī)定,對借貸尚沒有實際履行的,此條也做了相應的規(guī)定,但是在本案中,借貸人和被借貸人的銀行轉(zhuǎn)帳及手機轉(zhuǎn)賬記錄,那么出借人所謂的380000.00又從何而來呢?按照法律規(guī)定,出借人需舉證證明380000.00的存在,但是借款人有銀行和手機轉(zhuǎn)賬記錄證明已經(jīng)還款給出借人595170.00元,還多還款給出借人,多還的要求返還給借款人。因此被告遲姍姍(反訴原告)于2018年3月6日,向本院提起反訴,要求劉麗娟(反訴被告)返還反訴原告多支付的利息144970.00元。
被告徐永生辯稱:遲珊珊與劉麗娟的借款,徐永生并不知情,因為遲珊珊與徐永生是二婚,有很多事情遲珊珊不會讓徐永生知道,徐永生也并沒有用這些錢開飯店,在遲珊珊提供的錄音中也可以看出劉麗娟說:“我怕徐永生知道這件事,我是啥意思呢,你把條打了,然后讓你老姑和你媽還。”這是劉麗娟對遲珊珊所說的話,證明遲珊珊在外面借款,徐永生并不知道此事。
為了證明自己的主張,原告向本院提交了遲姍姍借據(jù)三張,包括2015年7月16日借款60000.00元,2015年11月21日借款80000.00元,2016年6月1日借款本金240000.00元,共向原告借款380000.00,同時還交了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原告劉麗娟(反訴被告)及其母親通過賬戶轉(zhuǎn)款及匯款共轉(zhuǎn)給被告款項367500.00元,在銀行提取現(xiàn)金403360.00元,也交付了被告。上述證據(jù)證實原告與被告有多年多筆借款往來,被告拖欠原告三筆借款本金380000.00未還屬實。同時原告還提供了一審法院調(diào)解期間的電話錄音以及經(jīng)營者姓名為徐永生的個體工商戶登記檔案,欲證實遲姍姍借款380000.00的事實及徐永生在借款發(fā)生期間經(jīng)營火鍋店的事實。
被告遲姍姍(反訴原告)對上訴證據(jù)的質(zhì)證意見是:2015年7月16日借款60000.00元、2015年11月21日借款80000.00元、2016年6月1日借款本金240000.00元借條真實性沒有異議。雙方是多年來往來賬目,經(jīng)常是借了還,還了借,我們之間所有借款已經(jīng)還清,2016年6月1日借款本金240000.00元、利息60000.00元的都是利息,是以前借款按照月20%計算出的利息。徐永生所開的火鍋店是事實,但是徐永生并沒有向原告借款,從劉麗娟與遲珊珊的錄音中可以反映出遲珊珊借款,被告徐永生并不知道。關于原告自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通過銀行匯款及其母親通過賬戶轉(zhuǎn)款及匯款共轉(zhuǎn)給被告款項367500.00元,遲姍姍認可363500.00元,對于2016年6月20日原告匯款4000.00元,由于收據(jù)上沒有經(jīng)辦單位業(yè)務章,所以遲姍姍不予認可。對于原告提取得8筆現(xiàn)金共計403360.00元,應由原告舉證證明該款交付了遲姍姍,否則我方不予認可。徐永生對上述原告所舉證據(jù)的質(zhì)證意見是:對于遲姍姍所有借款不知情,所以不承擔責任。
被告遲姍姍(反訴原告)向本院提交了三組證據(jù),證據(jù)一,2016年5月28日被告母親、姑姑、被告遲姍姍(反訴原告)和原告劉麗娟算賬的錄音,證實被告向原告借款是月20%的利息,同時被告徐永生不知情;證據(jù)二,通過手機銀行轉(zhuǎn)賬償還原告131700.00元的21張票據(jù),通過銀行轉(zhuǎn)賬償還原告
465000.00元25張票據(jù),證實被告償還原告本金利息合計595170.00元,遠遠超過了原告所提供的銀行轉(zhuǎn)賬367500.00元,被告遲姍姍(反訴原告)按照有關規(guī)定愿意按6%支付原告(反訴被告)借款期間利息82700.00元,最終計算的結(jié)果是反訴被告應返還反訴原告多支付的利息144970.00元;證據(jù)三、證人李鳳蘭(遲姍姍的母親)出庭作證,證實:1、遲姍姍向原告所借款項均是李鳳蘭自己所用,用來做煤炭生意,徐永生不知情;2、證實遲姍姍向劉麗娟所借款項利息約定為月20%;
原告劉麗娟(反訴被告)對于被告提出的上述證據(jù)的質(zhì)證意見為:1、關于2016年5月28日電話錄音整理的資料不完整。關于這份錄音我方的補充意見是:雙方利息約定的是每萬元一年利息兩千元;錄音中被告方多次說“還錢”;徐永生知道該筆借款;2、對于被告遲姍姍(反訴原告)在2014年至2016年間通過銀行轉(zhuǎn)賬向原告還款465000.00元,通過手機銀行還款131700.00元,共還款595170.00元的事實無異議。
綜合以上證據(jù),經(jīng)審理查明:2014年3月至2016年間,被告遲姍姍(反訴原告)的母親李鳳蘭因做煤炭生意向原告借款,約定月利率20%,由被告遲姍姍(反訴原告)為原告出具借據(jù)。期間原告與被告遲姍姍(反訴原告)多次發(fā)生資金借貸往來,并且是有借了還,還了借的情況。原告及其母親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原告過賬戶轉(zhuǎn)款及匯款共轉(zhuǎn)給被告款項363500.00元,被告遲姍姍(反訴原告)在2014年至2016年間通過銀行轉(zhuǎn)賬向原告還款465000.00元,通過手機銀行還款131700.00元,共計還款595170.00元。原告在庭審中對其主張的借款本金380000.00元,包括2015年7月16日借款60000.00元、2015年11月21日借款80000.00元、2016年6月1日借款240000.00元,原告不予認可,被告也未提供充分的款項交付證據(jù)。同時,原告劉麗娟對多年來借給被告遲姍姍款項的累積數(shù)額已經(jīng)記不清楚,被告遲姍姍對多年來向原告借款的累積數(shù)額也沒能提供準確數(shù)據(jù)及證據(jù)。
本院認為:本案是民間借貸法律關系。原告劉麗娟(反訴被告)訴請被告遲姍姍(反訴原告)返還借款380000.00元,因被告遲姍姍(反訴原告)稱380000.00元全部是利息,因此,原告對380000.00元借款的交付負有舉證證明的責任。原告劉麗娟(反訴被告)與被告遲姍姍(反訴原告)系多年借貸關系,本案被告提供的錄音證據(jù)能夠證明雙方借貸的利息為月20%,違反了法律的有關規(guī)定。原告劉麗娟(反訴被告)對380000.00元款項的交付提供的證據(jù)不足,本院不予確認。其不能提供已交付該380000.00元的證據(jù),也未提供充分證據(jù)證明被告方欠其380000.00元的足夠證據(jù),對于原告的訴請不予支持。被告遲姍姍(反訴原告)要求反訴原告劉麗娟(反訴被告)其返還多支付的利息144970.00元,也應相應提供與原告劉麗娟(反訴被告)之間多年來的借款總額的相關證據(jù)。因被告遲姍姍(反訴原告)未能提供與劉麗娟(反訴被告)多年來借款總額及其證據(jù),屬證據(jù)不足,其反訴請求,不應支持。綜上,本院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guī)定》第十六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
的解釋》第九十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駁回原告劉麗娟(反訴被告)要求被告遲姍姍(反訴原告)徐永生給付其借款本金380000.00元及其利息的訴訟請求;
二、駁回被告遲姍姍(反訴原告)要求原告劉麗娟(反訴被告)返還其多支付的利息144970.00元的訴訟請求;
本訴案件受理費7000.00元原告劉麗娟已預交),由原告劉麗娟負擔,反訴案件受理費1599.50元,由被告遲姍姍負擔(反訴被告遲珊珊已預交3199.00元),退回被告遲姍姍1599.50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大興安嶺地區(qū)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長 趙玉榮
審判員 郭寶林
審判員 XXX
書記員: 劉夕琳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