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南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浙江省樂清市。
委托訴訟代理人:張戰(zhàn)民,北京大成(上海)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譚麗華,北京大成(上海)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陳某2,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浙江省溫州市。
被告:上某某事務所,住所地上海市浦東新區(qū)。
法定代表人:張某某,經(jīng)理。
上列兩被告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梁之炘,上海市中原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南某某與被告陳某2、上某某事務所(以下至判決主文前簡稱卓某某)房屋買賣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9年1月4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審理中,因需向被告陳某2公告送達開庭傳票、訴狀副本等,本案由簡易程序轉為普通程序,并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19年5月27日、6月4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南某某的委托訴訟代理人張戰(zhàn)民、譚麗華,兩被告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梁之炘及被告卓某某的法定代表人張某某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南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解除原告與二被告簽署的XXXXXXX號《房地產(chǎn)買賣(意向)居間協(xié)議書》;2.判令被告陳某2雙倍返還定金共計人民幣(以下幣種同)30萬元;3.判令被告卓某某對第二項訴請承擔連帶責任;4.本案訴訟費由兩被告承擔。事實和理由:2013年9月10日,原告與兩被告簽署了編號為XXXXXXX的居間協(xié)議,約定原告向被告購買坐落于上海市浦東新區(qū)萬安街XXX號XXX-XXX層房屋,房屋總房款為220萬元,同時還就房屋狀況、房款支付方式、意向金的支付、簽署《上海市房地產(chǎn)買賣合同》時限、居間雙方的權利義務、爭議解決等主要條款達成了一致意見。當日,原告向被告卓某某轉賬意向金15萬元。后,被告卓某某一直未履行撮合交易義務,致使居間協(xié)議無法履行。2015年2月,原告曾起訴被告卓某某,要求返還意向金,在訴訟中,原告才得知意向金已經(jīng)轉為定金,且由被告陳某2收取了。原告認為兩被告存在惡意串通,導致房屋買賣交易沒有達成,并共同瓜分了原告支付的定金,被告卓某某存在欺騙,有賠償損失的義務,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特提起本案訴訟。
被告陳某2、卓某某共同辯稱,不同意原告訴請。1.原告所述房屋情況屬實。2.居間協(xié)議有效,被告卓某某已經(jīng)根據(jù)約定履行了居間義務,沒有過錯。3.居間協(xié)議簽訂后,由于原告的資金沒有到位,才沒有在協(xié)議規(guī)定的期限內與被告陳某2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原告不簽訂正式房屋買賣合同的行為,已經(jīng)表示原告不履行居間協(xié)議。被告陳某2在期限過了之后,至2017年左右才將房屋出售給了案外人。4.居間協(xié)議涉及的標的物已經(jīng)沒有繼續(xù)履行的可能,居間協(xié)議應當終止。5.定金具有擔保性質,被告卓某某多次催告原告,原告在100天后仍沒有前來簽訂買賣合同,以行為表明其違約,被告陳某2收取的定金,根據(jù)居間協(xié)議第五條的約定,不應予以返還,而原告也無權要求雙倍返還。6.原告稱起訴被告卓某某后才得知定金去向的說法不屬實,被告卓某某收取的不是定金,而是前期服務費,被告卓某某收到四套房屋定金60萬元后,就打給被告陳某230萬元,剩余30萬元是被告陳某2給被告卓某某的服務費,為避免資金轉來轉去,就沒有先轉給被告陳某2,再由被告陳某2轉給被告卓某某。且,居間協(xié)議中明確了被告陳某2在合同上簽字,意向金就轉為定金,原告在拿到居間協(xié)議時就應當知道。7.原告訴請已經(jīng)超過訴訟時效。被告卓某某將被告陳某2簽完字的協(xié)議交給原告的時候,就已經(jīng)知道意向金轉為了定金,在長達4年多的時間內,原告從未主張過返還定金。若原告認為是被告陳某2違約了,原告就應當在100天后主張權利,但在這么長時間原告都沒有主張。8.兩被告不存在惡意串通的情況,被告卓某某曾多次在居間協(xié)議簽訂后的約定期限內通知原告簽訂上海市房地產(chǎn)買賣合同,被告卓某某作為居間方,若雙方不簽訂買賣合同,被告卓某某就拿不到酬勞,故被告卓某某一定會通知原告簽訂協(xié)議,被告卓某某也沒有對被告陳某2的行為有擔保的情形,故原告的訴請三沒有事實及法律依據(jù)。綜上,請求駁回原告訴請。
本院經(jīng)審理認定事實如下:被告卓某某系個人獨資企業(yè),于2012年11月6日注冊成立,投資人為案外人張某某。2014年8月18日投資人由案外人張某某變更為案外人王某2。
2013年9月10日,原告與兩被告簽署了四份居間協(xié)議(本案居間協(xié)議編號為XXXXXXX),就房屋狀況、買賣條件、意向金的支付、簽署《上海市房地產(chǎn)買賣合同》時限、居間雙方的權利義務、爭議解決等主要條款達成一致意見,其中分別約定:原告向被告陳某2購買坐落于上海市浦東新區(qū)萬安街XXX號XXX-XXX層、XXX號XXX-XXX層、XXX號XXX-XXX層、XXX號XXX-XXX層(本案居間協(xié)議所涉房屋)房屋;每套房屋的總房款為220萬元;原告為表示購買誠意,每套房屋向被告卓某某支付意向金15萬元整,被告卓某某在收到意向金后7日內告知原告業(yè)務辦理情況;如果房屋出售方接受本協(xié)議所述買賣條件并在協(xié)議上簽字后,則原告同意將意向金轉為定金,由被告卓某某轉付出售方;買賣雙方同意在簽署本協(xié)議后100天內簽訂《上海市房地產(chǎn)買賣合同》或類似合同(簽訂合同的具體時間可由被告卓某某安排或買賣雙方在本協(xié)議中另行約定)。若買方未能履行本述事項,則已支付賣方的定金不予返還,同時賣方將所收取買方定金額度的50%支付給被告卓某某作為居間補償費。若賣方未能履行本述事項,則應向買方雙倍返還定金,同時買方將所得賣方賠償定金額度的50%支付給被告卓某某作為居間補償費等內容。當日,原告向被告卓某某轉賬意向金60萬元。
2013年9月14日,被告卓某某通過案外人張某某的銀行賬戶轉賬給被告陳某230萬元。當日,陳某2出具《收款收據(jù)》一份,載明:茲收到買受方南某某支付給本人款項計60萬元整,本人確認,上述款項系買受方南某某用于購買本人名下位于上海市浦東新區(qū)萬某某、3某1、3某2、3某3號購房定金。同時,被告陳某2還出具書面《情況說明》一份,載明:本人陳某2經(jīng)卓某舉薦介紹于2013年9月14日在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佳林路XXX號簽訂了上海市浦東新區(qū)萬某某、3某1、3某2、3某3號買賣居間協(xié)議,該協(xié)議約定出售價款每套為人民幣貳佰貳拾萬元整,本人同意四套總共拿出叁拾萬元是用于居間方前期聯(lián)系查詢等各項服務咨詢費用,另外再支付居間方出售傭金每套柒萬元整,本人此次出售實際成交價款為貳佰零叁萬元整,該價款為本人凈到手價款(不含任何交易稅費),買受方在簽訂本協(xié)議時已向本人支付購房款計陸拾萬元整(其中叁拾萬元已支付給居間方做前期聯(lián)系查詢等各項服務咨詢),如因買受方原因致該次買賣合同無法簽訂履約(即買受方違約),則該筆款項由本人全部沒收(其中先前支付的居間查詢等服務費用不再主張要求退還)。另本人已收房款叁拾萬元為本人所有,任何一方不得主張要求退還。以上情況本人已經(jīng)知曉,該出售為本人真實意愿,特此說明。之后,原告與被告陳某2并未就上述房屋簽訂相關的《上海市房地產(chǎn)買賣合同》。
2014年4月,被告陳某2將上海市浦東新區(qū)萬安街XXX號XXX-XXX層房屋出售給案外人曠某某、王某3,該房屋的權利人變更為案外人曠某某、王某3。
2015年2月,原告以被告卓某某未履行居間義務,安排買賣雙方見面就原告貸款事宜、買賣合同的具體條款進行溝通協(xié)商,未在協(xié)議簽訂7日內告知原告業(yè)務辦理情況,致使居間協(xié)議無法履行,且居間協(xié)議項下的上海市浦東新區(qū)萬安街XXX號XXX-XXX層房屋并非被告陳某2所有,被告陳某2無權處分該房產(chǎn),被告卓某某存在重大過錯為由,起訴被告卓某某及案外人張某某、王某2,要求被告卓某某返還意向金60萬元,并支付相應利息損失,案外人張某某、王某2承擔連帶責任。同年9月,本院作出(2015)浦民一(民)初字第8090號民事判決,確認被告卓某某已將原告的60萬元意向金轉付被告陳某2,且已轉為定金。原告與被告陳某2簽訂居間協(xié)議時,被告陳某2有權處分萬安街XXX號XXX-XXX層房屋,原告以此認為被告卓某某存在重大過錯缺乏依據(jù),要求被告張某某、被告王某2承擔連帶清償責任,亦無法律依據(jù)。綜上,駁回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后,原告不服該判決,并提起上訴。
2016年1月,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作出(2015)滬一中民二(民)終字第3418號民事判決,再次確認原告的60萬元意向金已經(jīng)轉為定金,被告卓某某未將收款收據(jù)交由原告保管,并不改變款項的性質。因此,原告認為其所付的60萬元為意向金,要求被告卓某某返還,無事實依據(jù)和合同依據(jù)。原告同時要求案外人張某某、王某2承擔連帶責任,也無事實基礎。原告另一上訴理由是以60萬元作為損失,以被告卓某某在居間協(xié)議簽訂后,未履行居間方的義務,安排買賣雙方就貸款事宜、買賣合同的具體條款簽署進行溝通,致居間協(xié)議無法履行為由,要求被告卓某事務返還。對此,原告的訴由相互矛盾,且也未能提供證據(jù)證明,不予采納。綜上,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2017年10月,上海市浦東新區(qū)萬安街XXX號XXX-XXX層房屋變更登記在案外人陳1名下。
以上事實,有房地產(chǎn)買賣(意向)居間協(xié)議、劃款憑證、(2015)浦民一(民)初字第8090號民事判決、(2015)滬一中民二(民)終字第3418號民事判決、不動產(chǎn)登記簿、收款收據(jù)、情況說明、(2015)浦民一(民)初字第8090號庭審筆錄、(2015)滬一中民二(民)終字第3418號談話筆錄及當事人的陳述在案佐證。
審理中,兩被告申請證人王某1出庭作證,欲證明買賣雙方未簽訂正式的買賣合同,系原告缺資金未能前來簽約所致。對此,原告表示:按合同約定,系通過貸款的方式進行交易,并非證人所述全額付款的方式,證人所述當日將資金全部轉給被告陳某2并不屬實,實際上當日并非將資金全部轉給了被告陳某2;證人所述1-2年后才將房屋出售,后又說幾個月后出售了一套房屋,前后矛盾;傭金在2013年9月14日已經(jīng)形成了,實際的交易過程與證人所述不一樣,故不認可證人證言。
本院認為,原、被告就系爭房屋簽訂的《房地產(chǎn)買賣(意向)居間協(xié)議》均系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合法有效,雙方應對按照約定履行各自的義務。鑒于被告陳某2已將萬安街XXX號XXX-XXX層房屋出售,且房屋產(chǎn)權已變更登記在案外人名下,被告陳某2已無法繼續(xù)履行與原告簽訂的《房地產(chǎn)買賣(意向)居間協(xié)議》,現(xiàn)原告要求解除合同,依法應予支持。原告主張被告卓某某存在欺騙,兩被告惡意串通,致使房屋買賣交易沒有達成,并共同瓜分了原告支付的定金,但并未提供相應的證據(jù)加以證明,本院不予采納。兩被告辯稱曾多次催告原告簽約,而原告缺資金未在協(xié)議約定期限內前來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原告行為構成違約,不應返還定金,但并未提供充足的證據(jù)加以證明,本院亦不予采納。根據(jù)(2015)浦民一(民)初字第8090號、(2015)滬一中民二(民)終字第3418號生效民事判決,被告陳某2已經(jīng)收取原告支付的本案購房定金15萬元,居間協(xié)議解除后,被告陳某2應當予以返還。兩被告辯稱原告訴請已超過訴訟時效,缺乏事實依據(jù),本院不予采納。
綜上所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十三條第一款、第九十七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解除原告南某某與被告陳某2、上某某事務所于2013年9月10日簽訂的編號為XXXXXXX號的《房地產(chǎn)買賣(意向)居間協(xié)議書》;
二、被告陳某2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內返還原告南某某購房定金人民幣150,000元;
三、駁回原告南某某的其余訴訟請求。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5,800元,由原告南某某負擔2,900元,被告陳某2負擔2,900元。公告費300元,由被告陳某2、上某某事務所共同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王志屏
書記員:龔文詒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