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24次會議討論通過)
關鍵詞 機動車損失保險 按責賠付 無效
參閱要點
保險人提供的機動車損失保險格式合同中有關“按責賠付”的約定,屬保險人利用格式條款,免除自身依法應承擔的義務,排除被保險人依法應享有的權利的情形,應當認定為無效。
相關法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十九條、第六十條
當事人
原告:北京佑勝建筑物機械拆除有限公司
被告:信達財產(chǎn)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基本案情
2011年1月6日,原告北京佑勝建筑物機械拆除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原告)在被告信達財產(chǎn)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以下簡稱被告)為A車投保。保險單中載明:被保險人為原告,承保險種包括機動車損失保險,保險期間自2011年1月7日0時至2012年1月6日24時。雙方在機動車損失保險條款中約定,保險人依據(jù)被保險機動車駕駛人在事故中所負的事故責任比例,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被保險機動車方負同等事故責任的,事故責任比例為50%。
2011年7月9日22時30分,在北京市大興區(qū)京良路狼垡路口西小路口,張某某駕駛原告的A車由西向東行駛時與由東向西行駛的安某某駕駛的北京某公司大貨車相撞,造成車輛損壞。此事故經(jīng)大興交通管理部門依法認定張某某與安某某負同等責任。原告因該事故支付A車的車輛修理費、拖車費共計60530元。原告報案后被告進行了現(xiàn)場查勘,但卻拒絕理賠原告的全部損失。
被告認為既然保險合同中約定按責賠付,交通事故認定書中認定為同等責任,所以對原告主張的車輛維修費等損失只同意承擔50%的賠償責任。
審理結果
北京市房山區(qū)人民法院于2012年1月6日作出(2011)房民初字第10032號民事判決:一、被告信達財產(chǎn)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于本判決生效后十日內向原告北京佑勝建筑物機械拆除有限公司支付保險賠償金六萬零五百三十元;二、駁回原告北京佑勝建筑物機械拆除有限公司的其他訴訟請求。宣判后,原、被告均未上訴,判決已發(fā)生法律效力。
裁判理由
法院生效裁判認為:原告與被告簽訂的保險單系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內容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合法有效,當事人均應自覺履行。在合同履行期間,原告所投保車輛發(fā)生交通事故后,被告應承擔相應的保險賠償責任。本案的爭議焦點為被告是否應當按照保險事故發(fā)生時保險車輛駕駛員在事故中的責任比例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以下簡稱“按責賠付”)。雖然雙方約定有“按責賠付”條款,但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以下簡稱《保險法》)的相關規(guī)定,因第三者對保險標的的損害造成保險事故的,保險人自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之日起,在賠償金額范圍內可以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第三者請求賠償?shù)臋嗬S纱丝梢?,在因第三者對保險標的造成損害的保險事故中,保險人是否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并不以該保險事故發(fā)生時保險車輛駕駛員在事故中是否承擔責任或者承擔多少責任為標準。即使該保險事故發(fā)生時保險車輛駕駛員在事故中不承擔任何責任,保險人依然可以通過對第三者的代位求償在賠付被保險人保險金之后獲得救濟。同時,《保險法》并沒有賦予保險合同訂立各方在訂立合同時對該法律規(guī)定有另作約定的權利。因此,“按責賠付”的約定,系利用格式條款,免除保險人依法應承擔的義務,排除被保險人依法應享有的權利,應當認定為無效。故對于被告之抗辯不予采信。原告的訴訟請求有充分的事實和法律依據(jù),法院予以支持。
解說
本案中,原、被告爭議焦點為機動車損失保險合同條款中保險公司依據(jù)被保險人在事故中的責任比例承擔賠償責任的規(guī)定是否有效。此規(guī)定通常被稱為“按責賠付”條款。目前,國內各大保險公司使用的機動車損失保險合同普遍采用了“按責賠付”條款。這一條款在實踐中引起很大爭議,因為按照這一條款的規(guī)定,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有責任才賠,責任大多賠、責任小少賠、無責不賠的情況,這很可能會導致駕駛人故意加重自己的責任,極易引發(fā)道德風險,不利于良好社會秩序的建立,不符合社會的道德標準。法院在審理本案中對該條款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保險合同是原告與被告之間的合意,合同未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應為合法有效。本案的保險作為商業(yè)保險,保險公司有權與投保人約定保險公司承擔責任的依據(jù)和基礎,既然雙方簽訂了保險合同,則保險條款合法有效,雙方均應依據(jù)保險條款的約定行使權利并承擔義務。既然保險合同中約定,保險公司依照被保險人在事故中的責任比例承擔責任,則司法機關對此應予尊重。另一種觀點認為,這一條款屬于免責條款,法院應審查該條款的效力,如果該條款有無效或不產(chǎn)生效力的事由,則應認定其無效或不產(chǎn)生效力,否則應予適用。法院裁判采納了第二種觀點,理由如下:
實踐中的保險條款均為保險公司事先擬定好的格式條款,投保人對格式條款“要么接受、要么走開”,而無協(xié)商更改之權利,這便使得格式條款制定人在預先制定格式條款時,多有免責條款之制定,以免除或減輕自己的責任,其中難免會出現(xiàn)不公平、不合理的保險免責條款。為保護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的合法權利,《保險法》對保險免責條款進行了限制與約束。我國2009年新修訂的《保險法》第17條規(guī)定:“訂立保險合同,采用保險人提供的格式條款的,保險人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單應當附格式條款,保險人應當向投保人說明合同的內容。對保險合同中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保險人在訂立合同時應當在投保單、保險單或者其他保險憑證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對該條款的內容以書面或者口頭形式向投保人作出明確說明;未作提示或者明確說明的,該條款不產(chǎn)生效力。”第19條規(guī)定:“采用保險人提供的格式條款訂立的保險合同中的下列條款無效:(一)免除保險人依法應承擔的義務或者加重投保人、被保險人責任的;(二)排除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依法享有的權利的。”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法院通常會依據(jù)《保險法》的規(guī)定,對保險條款的效力進行審查,如果沒有無效或者不產(chǎn)生效力的事由,才會得到法院的認可,保險公司才應當依據(jù)保險條款承擔保險責任。
本案中,保險公司在機動車損失險條款中規(guī)定按照被保險人在事故中的責任比例承擔賠償責任,對于這一條款,法院在審理過程中,首先應根據(jù)保險原理和《保險法》的規(guī)定審查其效力。投保人投保機動車損失險,自然是希望在車輛受到損失時得到賠償。從這一點來說,被保險人在保險事故中所負事故責任比例就沒有本質區(qū)別,對事故負全責的,能夠獲得理賠,那么對事故完全不負有責任的無責方,也無理由得不到理賠。實踐中保險公司并沒有根據(jù)被保險人在事故中所負責任比例的不同來設置不同的保險費率,因此其并沒有將“無責賠付”排除在外。既然保險公司并未區(qū)分不同的情況來收費,則投保人繳納保險費的目的即在于使被保險人除了向第三者主張損害賠償請求權之外,也可以獲得商業(yè)保險的保障。如果允許保險公司“按責賠付”,將使投保人投保的目的落空,也違背了財產(chǎn)損失保險的本質與原理。
從《保險法》規(guī)定來看,我國2009年新修訂的《保險法》第60條第1款規(guī)定:“因第三者對保險標的的損害而造成保險事故的,保險人自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之日起,在賠償金額范圍內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第三者請求賠償?shù)臋嗬?rdquo;在《保險法》已明確規(guī)定被保險人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保險公司予以賠償后即取得代位求償權的情況下,保險公司“按責賠付”的條款設置,明顯違反了我國《保險法》第19條的規(guī)定,不僅排除了被保險人依法享有的向保險公司主張賠償?shù)臋嗬颐獬吮kU公司應當賠償?shù)牧x務,故應確認為無效條款。因此,在本案中,一審法院判決認定被告在機動車損失險項下應當向原告承擔賠償義務,是符合《保險法》的精神的。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