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劉韜,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浦東新區(qū)。
被告:王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四川省成都市。
被告:丁梅,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
被告:上海圻灃投資管理中心,住所地上海市青浦區(qū)。
投資人:王某,經理。
上述三被告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彭洪波,上海正榮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述三被告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羅涵天,上海正榮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劉韜與被告王某、丁梅、上海圻灃投資管理中心(簡稱:圻灃中心)合伙協(xié)議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4月19日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審理。2018年5月22日,本院對本案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劉韜,被告王某、丁梅、圻灃中心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彭洪波到庭參加訴訟。同年6月19日,本院對本案第二次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劉韜,被告王某、丁梅、圻灃中心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彭洪波到庭參加訴訟。當事人申請庭外和解時間在審限內扣除。同年9月20日,本院對本案第三次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劉韜,被告王某、丁梅、圻灃中心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彭洪波到庭參加訴訟。因案情復雜,本院于同年10月19日依法轉為普通程序審理。同日,經院長批準延長審理期限六個月。2019年3月25日,本院對本案第四次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劉韜,被告王某、丁梅、圻灃中心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彭洪波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劉韜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判令被告王某、丁梅、圻灃中心共同支付原告人民幣272,000元(注:以下所涉幣種均為人民幣)及自2018年1月31日起計算至實際支付之日的利息,利率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定期存款利率計算。事實和理由:被告丁梅在原告提供的關鍵幫助下才獲得其控制的圻灃中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業(yè)務資質。被告圻灃中心是由被告丁梅于2013年8月辦理工商登記,借用其親戚王某的名義注冊設立的個人獨資企業(yè)。因丁梅本人為證券公司從業(yè)人員,按照規(guī)定不能在外經營企業(yè),故以王某作為名義出資人,實際上該企業(yè)的印章、銀行賬戶等關鍵物品均在丁梅手中,所有涉及圻灃的事項均由丁梅決定和操作,所以丁梅是圻灃中心的實際控制人。2015年5月,丁梅邀請原告劉韜擔任圻灃中心的高管人員,借用原告在證券投資業(yè)的個人資歷以達到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yè)協(xié)會對私募基金管理機構高管人員的要求,實現了圻灃中心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yè)協(xié)會登記備案為私募基金管理人,使圻灃中心獲得了私募基金管理的經營許可牌照。2016年2月,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yè)協(xié)會提高了對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資質要求,要求至少有2名高管人員取得基金從業(yè)資格,并在規(guī)定時限內完成首個自主管理的私募基金產品。原告找來具有資質的前同事曹輝擔任圻灃中心的風控總監(jiān),自己擔任總經理,并獨立募集了1,000萬元資金成立了圻灃定增1號基金,確保圻灃中心延續(xù)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特許經營業(yè)務牌照至今。原告雖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yè)協(xié)會網站上注明擔任圻灃中心高管人員,但未曾領過薪水,也未因開發(fā)項目而報銷過任何費用。
基于上述背景,被告丁梅與原告約定,將圻灃中心作為雙方共有財產和工具開展業(yè)務,任何一方通過圻灃中心完成的項目收入,由獲得及完成項目的一方負責制定分配方案。原告經諸多努力,于2016年9月獲得了擔任上海今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簡稱:今嘉公司)的財務顧問中介業(yè)務,幫助今嘉公司贏得擔任參與認購上市公司華勝天成(600410)非公開發(fā)行的認購資金方的投資顧問業(yè)務,并且順利實施了該項業(yè)務。今嘉公司按照與原告的口頭約定,通過向原告的合作方被告圻灃中心支付財務顧問費的方式支付原告方的業(yè)務報酬,上述業(yè)務報酬分兩次支付,首筆財務顧問費277,000元已于2016年12月30日支付給圻灃中心。按照前述的分配原則,由原告制定了分配方案將稅后可分配收入共246,000元順利分配完畢,雙方并無爭議。在今嘉公司于2017年12月29日支付第二筆財務顧問費90萬元到圻灃中心的銀行賬戶后,2018年1月16日,原告最終確定了第二筆財務顧問費雙方的分配方案:被告方獲得稅后可分配收入792,000元中的20萬元,另外兩個對本次業(yè)務有貢獻的第三方人員分別應得收入20萬元和12萬元也留在圻灃中心,由圻灃中心直接支付給該貢獻方,剩余應支付給原告的金額為272,000元,作為原告以及除上述以外的其他業(yè)務貢獻方的應得收入。這一分配方案最終也通過短信交流得到了被告丁梅的認可。但在隨后原告敦促被告丁梅按照該分配方案轉款給原告時,被告丁梅在原告已經按照其要求提交了應得收入的80%金額的發(fā)票(實際提交被告丁梅的發(fā)票額為318,000元)的情況下,不理會原告多次催促,以“出差在外”、“會計生病”等各種理由推諉拖延,并且揚言“不給你又能怎樣”,至今也未支付。綜上,為維護合法權益,故原告訴至法院,請求支持其訴訟請求。
被告王某、丁梅及圻灃中心共同辯稱:三被告主體有問題,原告是圻灃中心的兼職掛名董事,原告沒有提供證據被告丁梅是實際控制人,被告王某、丁梅不應承擔法律責任。關于訴請,原告與三被告之間不存在合伙關系,請求權基礎不成立,也沒有合伙項下的利潤分配機制,不知272,000元如何計算得出,故不同意原告訴請。關于事實和理由,大部分沒有證據支撐,并非客觀事實。
本院經審理認定事實如下:圻灃中心為個人獨資企業(yè),注冊成立于2013年8月14日,投資人為王某。原告劉韜為圻灃中心董事長、總經理、執(zhí)行董事,是圻灃中心的高級管理人員之一。
以上查明事實,由原告提供的工商登記信息復印件一件、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yè)協(xié)會網站備案信息截圖復印件二頁等證據證明,經當庭出證、質證,各方當事人均無異議,本院予以確認。
庭審中,原告為證明其主張?zhí)峁┝艘韵伦C據:
1.原告手機中的微信截圖、手機號碼截圖復印件一頁,證明被告丁梅的微信號是“amayXXXXXXXXXXX”,手機號碼為“XXXXXXXXXXX”。原告與丁梅微信聊天記錄復印件三頁,第一、二頁證明原告獨立完成華勝天成中介業(yè)務,用被告圻灃中心收款,該次業(yè)務共分為兩次收款,第一次收款雙方無異議,已經分配完畢,訴請272,000元針對第二次收款的分配;第三頁丁梅2017年5月9日發(fā)微信給被告稱“另外,您這里有個項目,大約年底結束,圻灃需要保留上海的基本賬戶用于收款”,證明丁梅確認這項業(yè)務是由原告創(chuàng)造的。
三被告經質證,對微信號及手機號碼無異議。微信聊天記錄即便全面、真實,也與被告圻灃中心無關,無法達到原告的證明目的。
2.發(fā)票復印件一頁、短信記錄復印件一頁,系圻灃中心開具給金嘉公司關于華勝天成業(yè)務的10萬元發(fā)票,短信系在原告與丁梅之間發(fā)生,證明圻灃中心收到原告創(chuàng)造的這筆業(yè)務產生的顧問費收入共90萬元,稅后可支配收入792,000元。
三被告經質證,對發(fā)票真實性無法確認,短信中沒有提到誰開給誰,發(fā)票金額10萬元,無法與原告陳述印證,達不到原告證明目的。
3.短信記錄復印件四頁,證明原告與丁梅討論關于原告所創(chuàng)造的中間業(yè)務第二筆收入的分配問題,進一步可證明丁梅曾接受原告的資金分配方案,卻拖延支付。
三被告經質證,認為短信內容是真實的但有節(jié)選,只能說明雙方之間有分歧,根本未達成一致,無法證明原告的訴請,且丁梅也不能替另兩個被告做主。
4.原告與被告丁梅的郵件、微信、短信打印件一組(對應原告證據序號1至12),證明丁梅是圻灃中心的實際控制人。丁梅使用的QQ郵箱號是圻灃中心在基金業(yè)協(xié)會備案的郵箱,證據1至3都是丁梅具名發(fā)的郵件,可以證明郵箱是丁梅本人使用;證據3、4可以證明圻灃中心預留在監(jiān)管部門的郵箱號都是這個;丁梅的手機號碼“XXXXXXXXXXX”是圻灃中心在監(jiān)管部門預留的號碼;證據6至9證明丁梅操縱圻灃中心工商變更、私募管理人備案、私募牌照重新登記等;證據10證明圻灃中心所有的證章和銀行記錄都在丁梅處,丁梅對圻灃中心實際控制;證據11、12證明所有涉及到以王某名義的簽字和蓋章都是其本人簽字或認可,與上次庭審證據中王某簽名一致,進而證明簽名的真實有效性,對話涉及對圻灃業(yè)務的討論,證明丁梅掌握圻灃的運營和利潤分配,王某是掛名。原告提供租房協(xié)議照片打印機一份,證明所有對外王某的簽名都是一致的。
三被告經質證,確認郵箱和手機號碼都是丁梅本人,但都是為了工作方便,不能達到原告的證明目的。為完成項目,丁梅僅參與聯系工作,微信往來很正常。認可證據1至3真實性,不認可關聯性。認可證據4至6真實性,與本案沒有太大關聯性。證據7至12的微信溝通記錄和郵件,其中微信是從2015年開始,確實通過微信與原告溝通過,但幾年前的微信內容無法核實,真實性無法認可,完整性無法確定;即便是完整的,也只能證明雙方溝通過,不能推測溝通過的內容就是真實的;對于微信內容,真實性無法核實,有一定的關聯性,但無法達到證明目的。租房協(xié)議是照片,需要提供原件。關于王某簽字,王某沒有簽過股份代持協(xié)議。
5.原告與被告丁梅的微信記錄打印件一組(對應原告證據序號13至15),證明原告與圻灃中心的合作關系,原告與丁梅是合伙關系。其中證據13微信記錄證明圻灃中心的私募基金企業(yè)管理牌照是由原告安排的兩位從業(yè)資格來支撐的;證據14是原告幫圻灃中心找律師事務所出具法律意見書。
三被告經質證,該組證據都是微信記錄,最早到2016年4月份,真實性、完整性無法核實;即便內容真實完整,也只能證明雙方就此事溝通過。原告是被告掛牌的高管,也是因為他有基金業(yè)牌照,不能因此證明他與被告之間的合伙關系;就涉案業(yè)務,原告確實參與過,被告已經支付過勞務費。幾百萬元的業(yè)務不可能僅是口頭約定,應該有書面協(xié)議。而且原告也不在圻灃中心工作。本次業(yè)務是基于圻灃中心具有私募牌照所產生的業(yè)務,是很多人共同參與完成的。律師意見書的真實性尚未核實。
6.原告與券商的交流記錄一組(對應原告證據序號16、17),證明產生糾紛的業(yè)務是原告獨立洽談確定的項目,原告獨自完成,丁梅和王某沒有做任何工作。
三被告經質證,認為無法核實原告與案外人的聊天記錄,真實性、關聯性均不認可,無法達到證明目的。
7.微信記錄、手機銀行轉賬截圖、銀行電子回單復印件一組,原告為圻灃中心繳納證券協(xié)會入會費2萬元,之后雙方各半承擔。證明丁梅是圻灃中心實際控制人,原告與丁梅將圻灃中心作為共同財產開展公司業(yè)務,圻灃中心實際是原告和丁梅共同擁有。
三被告經質證,認為微信記錄是兩年前的,內容可以刪減,真實性無法核實,不予認可。對轉賬憑證真實性無異議,但與本案無關,達不到原告證明目的。轉賬僅是墊付款的性質,當時原告屬于圻灃中心管理人之一,圻灃中心有些事情是委托原告辦理的,很長一段時間公章在原告手里。丁梅與原告之間私人2萬元轉賬看不出與會費有關,無法達到原告證明目的。
8.王某與原告簽訂的代持協(xié)議、圻灃中心章程、王某出具的確認函、圻灃中心出具的承諾函、錦天城律師事務所出具的法律意見書復印件一組,證明原告占圻灃中心出資的40%以及原告是實際掌握圻灃中心的運營人之一。
三被告經質證,對代持協(xié)議真實性不認可,并非王某本人簽字,也不知代持協(xié)議。關于出資情況,所有出資都是王某出的,原告并未出資。真實性均不認可。為方便讓原告管理,2016年4月至7月,大概有三個月時間是原告辦理手續(xù),公章在原告手里。章程并未在工商部門登記備案過。法律意見書載明實際控制人是原告,與原告證明目的相反。
對此,原告稱其并未保管公章,使用公章時被告都在場。王某簽字的樣式與前述證據中圻灃中心對外出具的簽字蓋章的正式文件中的簽字一樣。
庭審中,三被告提供了:增值稅納稅申報表復印件一份,證明圻灃中心實際是虧損狀態(tài)。
原告經質證,認為一人獨資企業(yè),投資人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公司虧損不影響對外承擔債務。
法庭審理過程中,關于合伙關系,原告陳述為圻灃中心名義100%出資人是王某,實際上是原告與丁梅合伙,原告未出資,而是以個人擁有的從業(yè)資質及承攬的業(yè)務與丁梅合作。本案涉及華勝天成的合伙利益分配。
對于當事人雙方沒有爭議的事實,本院予以確認。對于雙方的爭議本院作如下評判:
本案的爭議焦點在于原告與三被告之間的法律關系。據各方庭審所述,華勝天成項目收入由項目方支付至圻灃中心。從原告訴請來看,原告主張圻灃中心付款是基于合伙人的利潤分配請求權;主張丁梅付款是基于其為圻灃中心實際控制人,也基于其是與原告共同合伙經營圻灃中心的合伙人;主張王某付款是基于個人獨資企業(yè)投資人對企業(yè)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對此,本院認為,企業(yè)向合伙人分配利潤與企業(yè)對外承擔債務是兩個不同的法律概念,原告基于其為圻灃中心的合伙人或投資人的身份要求分配利潤,在圻灃中心不予支付的前提下,其要求掛名投資人或實際控制人一并承擔付款義務的主張并無法律依據。詳述如下:
首先,被告圻灃中心系個人獨資企業(yè),投資人為王某,圻灃中心并非合伙企業(yè),工商登記信息中無法看出系由原告與被告丁梅共同設立;即便王某僅為掛名投資人,在原告未能提供代持協(xié)議原件且被告方并不認可的情況下,也無法證明王某為原告代持投資份額的事實;原告提供的代持協(xié)議書復印件載明圻灃中心由王某和原告共同投資設立,也與原告主張其與丁梅合伙投資設立圻灃中心并不相符。
其次,各種電子聊天往來記錄中,雖能看出針對圻灃中心運營等事宜原告與被告丁梅進行過多次溝通,但鑒于庭審中雙方均確認原告系圻灃中心掛名的高級管理人員,且被告方陳述就涉案華勝天成項目收入支付過原告勞務費用,因此,無論是基于掛名的需要,亦或就華勝天成項目運作獲得報酬等,雙方就圻灃中心事項對內、對外溝通聯絡也實屬正常;并且,僅從丁梅就圻灃中心運營與原告溝通過本身,不能直接推斷出其就是圻灃中心的實際控制人;即便丁梅為實際控制人,原告要求其承擔付款義務也于法無據。
再次,關于涉案業(yè)務,原告提供的聊天記錄中能體現丁梅與原告就分配事宜進行過協(xié)商,但從現有證據中無法看出雙方就分配方式達成一致,事實上證據體現出來的恰恰相反,雙方對分配并未達成一致。法律規(guī)定合伙人應當對出資數額、盈余分配、債務承擔、入伙、退伙、合伙終止等事項,訂立書面協(xié)議,因此,即便確如原告所言,其與丁梅之間是合伙關系,現有證據也無法證明雙方的合伙份額,以及對合伙權利義務、涉案項目如何分配有明確約定。
最后,即便圻灃中心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yè)協(xié)會備案的法律意見書確實同原告提交的證據一致,能夠證明圻灃中心實際上有兩名投資人王某及劉韜,也與劉韜所主張的其與丁梅合伙設立圻灃中心不符,且合伙經營的企業(yè)的每一筆業(yè)務收款也不必然會導致由合伙人進行分配的法律后果,如何分配均需當事人通過章程或其他形式明確約定。
縱觀本案,本院實難看出原告與丁梅或王某對涉案項目款項,或對圻灃中心業(yè)務收入的分配事宜達成過一致,甚至就涉案華勝天成項目的具體收入及利潤金額都不明確。即便被告方確認就華勝天成項目支付過原告方一筆勞務費用,但其在庭審中陳述就該項目應付原告的費用已支付完畢,第二筆收入不應再分配,在原告無證據證明自己主張的前提下,本院認為被告方說法并無不當。本案審理過程中,法庭已經給予原告充分舉證的時間,但原告提交的現有證據除不連貫的聊天記錄,便是僅有復印件的協(xié)議、法律意見書等,法律規(guī)定,當事人對于證明自己的主張有充分舉證的義務,在對方當事人不認可的情況下,也有提供相應證據原件的基本義務。綜上,原告的訴訟請求本院全部不予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
的解釋》第九十條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劉韜全部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5,380元,由原告劉韜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長 程程
人民陪審員 程彥
人民陪審員 陶惠萍
書記員: 紀月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