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劉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回族,住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
委托訴訟代理人:龔妍,上海木誠木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孫貴榮,上海木誠木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孫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浦東新區(qū)。
原告劉某與被告孫某委托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7月3日立案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于2018年7月23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劉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孫貴榮、被告孫某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劉某提出訴訟請求:要求被告歸還原告借款人民幣25,000元,并支付自2018年4月14日起至實際清償日止,按年利率24%計算的利息。事實和理由:原、被告原系同事關系,2016年10月,被告向原告稱其公公在中信銀行持有白金卡,存款利息較高,希望向原告借款并存入白金卡獲得利息,原告出于幫助之心,于2016年11月25日向被告轉賬10,000元,2017年4月17日向被告轉賬15,000元,共計25,000元出借給被告。后被告以各種理由拖延還款,2017年10月13日,被告向原告出具《欠條》一份,承諾:“本人孫某欠劉某人民幣(25,000.00)(貳萬伍仟圓整)自2017年10月13日至2018年4月13日之前還清。如有逾期每天以總錢數(shù)的百分之一作為滯納金。特立此據(jù)。欠款人:孫某?!鼻房畹狡诤?,被告分文未還,故原告向本院提起訴訟,要求判如所請。
原告劉某為證明其主張向本院提供欠條、轉賬記錄、錄音。
被告孫某辯稱,原、被告之間系委托理財關系,非民間借貸關系,原告委托被告為其購買理財產品,但因為被告投資的理財平臺跑路,導致被告無法將原告的錢款返還原告,但委托理財產生損失系正常的投資風險,應由原告自行負擔。2017年4月17日,被告向原告支付7,800元,該款系投資理財?shù)睦?,包含被告為原告女友?016年4月份開始理財?shù)谋窘?,000元的利息,利率標準按照每1,000元本金每月利息88元。原告提供的《欠條》系被告受到脅迫所寫。原、被告之間非借貸關系,故不同意原告的訴訟請求。
被告孫某為證明其主張向本院提供轉賬記錄、微信聊天記錄。
對于被告的陳述,原告承認收到被告轉賬支付的7,800元,但認為該款并非利息,原、被告曾合伙開店,雙方存在較多經濟往來,且被告支付的7,800元與被告陳述的利息計算標準不一致,該款與原、被告之間25,000元的借款無關。
經審理查明,原、被告原系同事關系,原告分別于2016年11月25日向被告轉賬人民幣10,000元,2017年4月17日向被告轉賬15,000元,共計25,000元。2017年4月17日,被告向原告支付7,800元。2017年10月13日,被告向原告出具《欠條》一份,承諾:“本人孫某欠劉某人民幣(25,000.00)(貳萬伍仟圓整)自2017年10月13日至2018年4月13日之前還清。如有逾期每天以總錢數(shù)的百分之一作為滯納金。特立此據(jù)。欠款人:孫某?!?br/> 審理中,原告表示若法庭經審理認定原、被告之間非借貸關系,要求按照委托合同關系處理,要求被告返還委托款項并支付相應利息。
本院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為原告支付給被告25,000元款項的性質,以及被告書寫《欠條》是否收到脅迫的事實。關于25,000元款項的性質,本院認為,原告主張該款系借款,但其提供的證據(jù)無法證明其主張,無證據(jù)證明雙方系民間借貸法律關系,相反,從雙方提供的錄音及微信聊天記錄等證據(jù)的內容可以看出,雙方應系委托合同法律關系,原告將錢款交付被告,由被告進行投資理財,雖然雙方對該錢款是否通過被告公公的銀行白金卡進行理財存在爭議,但該爭議僅影響被告作為受托人在履行委托事項時是否存在瑕疵,不影響雙方基礎法律關系的確定,故本院確認原告交付被告的25,000元系委托理財款。關于被告書寫《欠條》是否受到脅迫,對此被告認為其受脅迫內容為“如果不寫欠條,原告可能不給我開店的錢”,又稱“沒有實際威脅的語言或行為”,故被告所認為的脅迫實際系被告推測,原告并無實際脅迫行為,故對被告認為收到脅迫的事實本院不予采信,該《欠條》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無論被告在委托理財關系中是否存在履行瑕疵,均應按照《欠條》的約定履行相應的返還義務。對于被告稱其支付給被告的7,800元系理財利息的意見,原告予以否認,由于雙方存在其他經濟往來,且被告無證據(jù)證明該款系利息性質,故對被告的意見本院不予采信。另外,原告明確提出若本院認定雙方非借貸關系,則以本院認定的委托合同關系為準主張返還款項及支付利息,故對原告要求被告返還25,000元的請求,本院予以支持。關于利息損失問題,被告承諾如逾期還款以每日百分之一滯納金償付,此系違約金之約定,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違約金具有對損失補償性的功能,但該違約金過高,原告以年利率24%主張其利息損失的計算方式尚屬合理,應予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孫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返還原告劉某25,000元;
二、被告孫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支付原告劉某以25,000元為基數(shù),自2018年4月14日起至實際清償日止,按年利率24%計算的利息。
負有金錢給付義務的當事人,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612元,減半收取計306元(原告劉某已預交),由被告孫某負擔(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七日內交納)。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傅胤胤
書記員:徐中華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