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原告)劉某甲,住龍江縣。
上訴人(原審原告)劉某乙。
上訴人(原審原告)劉某丙,住龍江縣。
委托代理人沈殿環(huán),公務員,住龍江縣。
上訴人(原審原告)劉某丁,住龍江縣。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劉某戊,住龍江縣。
委托代理人吳春艷,黑龍江銘昊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劉某甲、劉某丙、劉某乙、劉某丁為與被上訴人劉某戊繼承糾紛一案,不服龍江縣人民法院(2014)龍江民初字第1497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出上訴。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審理了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審法院認定,原告劉某甲、劉某丙、劉某乙、劉某丁與被告劉某戊系兄弟姐妹,原、被告父母共生育六名子女,長子劉某甲、次子劉某丙、三子劉某戊、長女劉月英、次女劉某乙、三女劉某丁。原、被告父母生前一直與被告劉某戊夫婦共同生活20多年,其他子女均成家另過,原、被告父母的日常生活由被告劉某戊夫婦照料,共同生活期間,在原有共同居住房屋后邊被告劉某戊夫婦蓋95.20平方米的房屋,并在該房屋內經營小賣店。2000年10月1日在原告劉某丙、在場人劉持寬、分家證明人劉某己的參與下劉玲景(劉苓井)與劉某戊簽訂分家協(xié)議,內容為:“一、父母的所有債務由父母在三年內償還清(三年從2001年開始至2003年結束),劉某戊與金桂云共同勞動的收入償還債務;二、三年之后房屋及所有財產歸劉某戊所有;三、三年后的商店收入歸父母所有;四、父母的養(yǎng)老事宜由劉某戊與金桂云共同承擔;五、父母的商店不開時,由劉某戊與金桂云供給零花費用。分家人劉苓井、劉某戊、劉某丙,在場人劉持寬、分家證明人劉某己,2000年10月1日?!狈旨覅f(xié)議簽訂后,將兩本房屋產權證交給劉某戊。雙方按著約定履行協(xié)議中所確定的義務。2006年1月19日,原、被告父親劉景玲因患腦出血在齊齊哈爾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住院治療32天后出院癱瘓在床,2008年9月9日病情復發(fā)住院治療后去世。原、被告母親楊素香仍然與被告劉某戊夫婦一居生活。2013年7月28日,原、被告母親楊素香與被告劉某戊簽訂土地轉包協(xié)議,并經龍江縣公證處(2013)黑龍證內經字第23號公證書進行公正。內容為:“甲方:楊素香,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身份證號碼×××,現住黑龍江省龍江縣華民鄉(xiāng)沙河臺村29組。乙方:劉某戊,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公民身份證號×××,現住黑龍江省龍江縣華民鄉(xiāng)沙河臺村29組,系楊素香三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guī)定,甲乙雙方經充分協(xié)商,達成協(xié)議如下:一、甲方與丈夫劉玲景(劉苓井,于2008年9月9日因病在龍江縣華民鄉(xiāng)沙河臺村家中死亡)于1998年土地二輪承包時分的土地共計12.8畝,土地位于龍江縣華民鄉(xiāng)沙河臺村。二、現甲方楊素香自愿將上述土地全部轉包給乙方劉某戊。三、轉包的期限為土地二輪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從此協(xié)議簽訂之日起至上述二輪土地承包期期限為止,若國家調整承包期限,則按調整后和期限執(zhí)行。四、乙方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五、價款及支付方式:零價轉包。六、乙方負責甲方的日常生活及生老病死,否則甲方有權無償收回上述轉包的土地。七、國家給予上述土地的糧食種植補貼費款由甲方領取,乙方承擔由此土地產生的義務,甲方不承包任何義務。八、此協(xié)議甲乙雙方共同遵守,否則由違約方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九、本協(xié)議不免除乙方的贍養(yǎng)義務。十、此協(xié)議一式四份,黑龍省龍江縣華民鄉(xiāng)沙河臺村村民委員會備案一份,黑龍江省龍江縣公證處留存一份。甲方:楊素香簽字(捺?。?,乙方劉某戊簽字(捺印)2013年7月28日?!蓖惶?,楊素香立下遺囑,并經中華共和國黑龍江省龍江縣公正處(2013)黑龍證內民字第1847號公證書進行公證。內容為:“遺囑。立遺囑人:楊素香,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身份證號碼×××,現住黑龍江省龍江縣華民鄉(xiāng)沙河臺村29組。遺囑受益人:劉某戊,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身份證×××,現住黑龍江省龍江縣華民鄉(xiāng)沙河臺村29組,系楊素香三子。我,楊素香與與丈夫劉玲景(劉苓井,于2008年9月9日因病在龍江縣華民鄉(xiāng)沙河臺村家中死亡)共生育三個兒子、三個女兒,長子劉某甲、次子劉某丙、三子劉某戊、長女劉月英、次女劉某乙、三女劉某丁。六個子女現均已成家另過,為了防止我去世后發(fā)生財產糾紛,現就我有財產,特立遺囑如下:一、我與丈夫劉玲景(劉苓井)共有房屋兩座,第一座房屋座落于龍江縣華民鄉(xiāng)沙河臺村永青屯,建筑面積95.20平方米,其他結構,房屋所有權人登記姓名:劉苓井,房屋產權證號:龍鄉(xiāng)房權證字第00050313號;第二座房屋座落于龍江縣華民鄉(xiāng)沙河臺村永青屯,建筑面積73.94平方米,混合結構,房屋所有權人登記姓名:劉苓井,房屋產權證號:龍鄉(xiāng)房權證字第00050297號。二、上述兩座房屋中屬于我的一半份額系我地個人財產,將來作為遺產,我依法指定由我的三子劉某戊個人繼承,他人不得爭之。三、由我的三兒子負責我的生死養(yǎng)葬。四、此遺囑不設遺囑執(zhí)行人。五、此遺囑一式三份,我本人留存兩份,公證處留存一份。代書人:付亞山。立遺囑人:楊素香(捺押)二0一三年七月二十八日?!?014年6月21日早6時10分許,楊素香被秦軍駕駛的摩托車撞傷,經搶救無效死亡。秦軍賠償死亡賠償金等共計130,000.00元。另查,長女劉月英對所有被繼承的遺產放棄繼承權。劉某甲、劉某乙、劉某丙、劉某丁訴至原審法院,要求依法劃分給每人父親名下房屋每人16,904平方米,死亡賠償金25,999.00元。
原審法院經審理認為,劉某戊與金桂云婚后一直與其父母共同生活20多年且直到父母去世,日常生活由劉某戊夫婦照料,劉某甲、劉某乙、劉某丙、劉某丁在其父母生前未支付過贍養(yǎng)費,死亡后亦未支付喪葬費。庭審中證人劉某庚、劉某己、安某某、祝某某、劉某辛均出庭作證證實,原告對證人證言均表示無異議,本院對該證言予以采信。在劉某戊與其父母共同生活期間,在原有共同居住房屋后邊,劉某戊夫婦蓋起95,20平方米的房屋,并在該房屋內經營小賣店。庭審中對此事實證人劉某辛出庭作證證實,劉某甲、劉某乙代理人、劉某丁對證人劉某辛的證言均表示無異議,本院對證人劉某辛的證言予以采信。劉某戊夫妻與其父母共同生活20多年,同吃住、同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家庭財產應視為家庭成員共同共有。2000年10月1日分家協(xié)議劉玲景將全部財產歸給劉某戊,是劉玲景真是意思表示,從2003年協(xié)議開始生效起至劉玲景死亡止,沒有撤銷或變更該協(xié)議。雖然兩座房屋的產權證仍在劉玲景名下,但家庭所有財產已經實際交付,且劉某戊對其父母生前盡到主要贍養(yǎng)義務。對龍江縣公證處(2013)23號、1847號公證書的內容,本院予以采信。對劉某甲、劉某乙、劉某丙、劉某丁要求對母親死亡賠償金依法繼承,同一繼承順序中死亡賠償金原則上按照繼承人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的緊密程度決定分割的份額,對于楊素香的死亡賠償金扣除搶救治療費、喪葬費及死亡后在殯儀館寄存費用后,余款應按著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的緊密程度、聯系程度、依賴程度決定分割的份額進行依法分割。對長女劉月所做的放棄遺產繼承的聲明,本院予以采納。原審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三條第一款第二項、第三項、第十六條、第二十五條之規(guī)定,判決:一、劉某甲、劉某乙、劉某丙、劉某丁、劉某戊母親楊素香交通事故賠償金余款104,563.00元,劉某戊分得62,737.80元,劉某甲、劉某乙、劉某丙、劉某丁各分得10,456.00元,此款于判決生效后30日內給付。二、劉某甲、劉某乙、劉某丙、劉某丁的其他訴訟請求不予支持。案件受理費2,900.00元,減半收取1,450.00元,由劉某甲、劉某乙、劉某丙、劉某丁各負擔145.00元,劉某戊負擔870.00元。
本院認為,本案屬于繼承糾紛,應當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相關規(guī)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條規(guī)定: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本案中,劉玲景名下的兩處房屋應屬于劉玲景與妻子楊素香共同財產。劉玲景在生前,將其名下的兩處房屋附條件的進行了處分,其與劉某戊簽訂的分家協(xié)議中,包括了兩處房屋中楊素香的共有部分,楊素香未在該分家協(xié)議上簽字,故該分家協(xié)議不能代表楊素香對共有部分進行處分的意思表示,只能代表劉玲景將屬于其個人的部分處分給了劉某戊。因該分家協(xié)議在約定的期限屆滿后已經履行完畢,劉玲景在與楊素香共有的兩處房屋中,已不具有共有權利,故劉玲景死亡時,該兩處房屋中,已不包括劉玲景的遺產。故根據上述法律規(guī)定,上訴人要求繼承劉玲景在共有房屋中的份額,沒有事實及法律依據。
關于上訴人要求對楊素香的死亡賠償金平均繼承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三條第一款第(二)項規(guī)定:對被繼承人盡了主要扶養(yǎng)義務或者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可以多分。本案中,在原審庭審中,證人出庭證實劉某戊與父母共同生活20多年,對父母盡了主要贍養(yǎng)義務,上訴人在庭審中表示對證人證言沒有異議,故原審法院根據本案事實及上述法律規(guī)定,對楊素香遺留的死亡賠償金分配比例并無不當,上訴人要求平均分配缺乏法律依據。原審將楊素香的死亡賠償金扣除搶救治療費、喪葬費等相關費用后,剩余款作為遺產進行分割,符合《繼承法》中關于遺產的規(guī)定,并無不當。
綜上,原判認定事實清楚,證據充分,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上訴人的上訴理由不成立,本院不予支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11,600.00元,由劉某甲、劉某乙、劉某丙、劉某丁各負擔2,900.00元。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判長 董春良 審判員 戚麗英 審判員 李立新
書記員:吳迪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