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浩特市人民檢察院
刑事抗訴書
烏檢公訴訴刑抗〔2019〕4號
???烏蘭浩特市人民法院以(2019)內(nèi)2201刑初191號刑事判決書對被告人李某某、吳某甲、吳某乙、新某某涉嫌強迫交易罪一案判決:被告人李某某犯強迫交易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并處罰金20000元;加前罪尚未執(zhí)行的一年三個月零四天,并處罰金20000元,決定執(zhí)行有期徒刑五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40000元(未繳納);被告人吳某甲犯?強迫交易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10000元(未繳納);被告人吳某乙犯?強迫交易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并處罰金人民幣5000元(未繳納);被告人新某某犯強迫交易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并處罰金5000元(未繳納)。本院依法審查后認為,該判決對于惡勢力團伙未予認定,定性不準、適用法律錯誤,理由如下:
首先,李某某等人為牟取不法經(jīng)濟利益,而實施了強迫交易的行為,且具有為非作惡、欺壓百姓的特征。本案中,李某某等人以進價為2元/條或3元/條的項鏈強迫對方以幾百元的價格購買,牟取不法經(jīng)濟利益的主觀目的顯而易見;但亦應看到,在此過程中李某某團伙正是以謀求強勢地位為依托和保障的,當各被害人不同意購買時,該團伙所采用的恐嚇、謾罵、堵門、毆打、非法搜查等暴力、威脅手段是其非法利益得以保障的關鍵所在,而且,在此過程中李某某等人強勢地位非常明顯、通過向弱勢的民眾(本案多數(shù)被害人均為六七十歲的老年人或進城辦事人員)謀求強勢地位獲得經(jīng)濟利益,且具有為非作惡、欺壓百姓的特征。
其次,客觀上李某某等人作案時間跨度較長,空間感明顯。本案中,綜合各被告人供述及被害人的報案、辨認筆錄來看,李某某團伙至遲于2018年2月5日就已成立了;李某某等人截至2018年?5月17日被采取強制措施,在三個多月的時間里作案達50起,綜合強迫交易的手段、強迫他人的次數(shù)、人數(shù)、強迫他人交易的價格等,不應認定作案時間較短、空間有限。
最后,李某某等人的行為擾亂了區(qū)域性的經(jīng)濟、社會生活秩序。以李某某為糾集者、以吳某甲、新某某、吳甲乙為成員的惡勢力團伙,分工明確、相互配合,為謀取非法利益,多次以恐嚇、暴力、威脅手段實施強買強賣商品的違法犯罪活動,有組織地在烏蘭浩特市客運站周邊實施了50余起強迫交易行為,其行為嚴重侵害了公民財產(chǎn)安全性,同時也極大地傷害了被害人的身體和心理,嚴重擾亂了區(qū)域性的社會生活秩序與社會經(jīng)濟秩序。
縱觀全案,本案符合惡勢力犯罪的本質特征。根據(jù)法發(fā)[2019]10號《關于辦理惡勢力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惡勢力犯罪與普通刑事案件的本質區(qū)別是,惡勢力犯罪本質上是“為非作惡,欺壓百姓”。所謂“為非作惡”,不僅指行為性質具有不法性,同時要求行為的動機、目的、起因帶有不法性;而“欺壓百姓”要求“為非作惡“的方式、手段帶有欺凌、強制、壓迫的性質,也就是利用物理強制或心理強制手段侵害群眾權益,嚴重破壞社會秩序。本案中,李某某先是將不知情的被害人誘騙到涉案的工藝品店并誘導被害人購買項鏈,而后以暴力、威脅的手段強迫其購買,無論從犯罪動機、目的、起因不法性都非常明顯,而該行為的整個過程中帶有明顯的欺凌、強制、壓迫性質,符合惡勢力犯罪的本質特征,應認定為惡勢力團伙犯罪。
綜上所述,為維護司法公正,準確懲治犯罪,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八條的規(guī)定,特提出抗訴,請依法判處。
此致
興安盟中級人民法院
?
2019年11月7日
附:
4被告人現(xiàn)取保在家。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