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魚臺縣人民檢察院
刑事抗訴書
魚檢公訴刑抗〔2019〕2號
魚臺縣人民法院以(2019)魯0827刑初219號刑事判決書對被告人向某甲、向某乙、陸某某、郭某某、劉某某、李某甲、左某某、鄧某某、李某乙、廉某某、楊某某、李某丙涉嫌生產(chǎn)、銷售假藥罪一案判決:被告人向某甲犯生產(chǎn)、銷售假藥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一百萬元。被告人向某乙犯銷售假藥罪,判處有期徒刑九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五萬元。被告人陸某某犯銷售假藥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四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十萬元。被告人郭某某犯銷售假藥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三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七萬五千元。被告人劉某某犯銷售假藥罪,判處有期徒刑十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五萬一千元。被告人李某甲犯銷售假藥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一萬六千元。被告人左某某犯銷售假藥罪,判處拘役五個月,并處罰人民幣一萬五千元。被告人鄧某某犯銷售假藥罪,判處拘役二個月十五天,并處罰金人民幣五千元。被告人李某乙犯銷售假藥罪,判處拘役一個月十五天,并處罰金人民幣二千元。被告人康某某犯銷售假藥罪,判處拘役一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二千元。被告人楊某某犯銷售假藥罪,判處拘役一個月十五天,并處罰金人民幣二千元。被告人李某丙犯銷售假藥罪,判處拘役一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二千元。本院依法審查后認為,該判決事實認定錯誤,法律適用錯誤,理由如下:
一、本院起訴書指控被告人向某甲生產(chǎn)、銷售假藥的金額為人民幣1117086元,魚臺縣人民法院經(jīng)審理認定的數(shù)額為784672元,其余數(shù)額沒有認定,屬于事實認定錯誤。
魚臺縣人民法院未認定其余數(shù)額的理由為,其余數(shù)額通過物流代收收款,收款備注中未能明確寫明向某甲所銷售貨物的名稱,無法判定所銷售金額是本案所指控的“性保健品”。本院認為,魚臺縣人民法院上述理由不符合庭審調(diào)查的事實。首先,被告人向某甲在供述稱其2018年5月以來,所銷售的貨物均為涉案“性保健品”,本案中從向某甲處購買“性保健品”的下線被告人中,部分被告人證實部分貨款的支付是通過物流代收的方式支付。
其次,被告人向某甲發(fā)貨有時用其本人真實身份,有時用其“撿拾”的“徐某某”身份證身份信息發(fā)貨。物流代收貨款中,有部分貨物的發(fā)貨人就是“徐某某”,如果是合法的交易,向某甲不會用“徐某某”的身份發(fā)貨、收款。
最后,庭審最初,被告人向某甲對指控數(shù)額沒有異議,后來辯稱銷售金額40余萬元,其余的都是銷售的合法貨物,但其辯解明顯與事實不符,本案中在案的向某甲下線購買“性保健品”的數(shù)額之和是40余萬元,但此外,還有部分下線未能到案,但微信記錄中明確標明了向某甲銷售的貨物是涉案的“性保健品”種類、數(shù)量和金額。
二、對于從向某甲處購買涉案“性保健品”并銷售的被告人,魚臺縣人民法院只認定為銷售假藥罪,未認定為生產(chǎn)、銷售假藥罪,屬于法律適用錯誤。
根據(jù)(兩高)《關(guān)于辦理危害藥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的規(guī)定,所謂生產(chǎn)既包含合成、精制、提取、儲存、加工炮制藥品原料的行為,也包含將藥品原料、輔料、包裝材料制成成品過程中,進行配料、混合、制劑、儲存、包裝的行為。本案中,從向某甲處購買涉案“性保健品”并銷售的被告人,明知所購的“性保健品”的藥板、包裝盒、說明書是分散的,各自分裝后對外銷售,其分裝行為屬于生產(chǎn)行為。應認定為生產(chǎn)、銷售假藥罪。
綜上所述,魚臺縣人民法院在審理被告人向某甲等12人涉嫌生產(chǎn)、銷售假藥罪一案中,存在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錯誤,為維護司法公正,準確懲治犯罪,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八條的規(guī)定,特提出抗訴,請依法判處。
此致
濟寧市中級人民法院
2019年12月9日
附:
1.被告人向某甲、向某乙、陸某某、郭某某現(xiàn)羈押于魚臺縣看守所;被告人李某乙現(xiàn)羈押于濟寧市看守所。
2.被告人劉某某、李某甲、左某某、鄧某某、廉某某、楊某某、李某丙各自取保候?qū)徲诰铀?/span>
_?
_?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