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何某1,女,漢族,住上海市徐匯區(qū)。
原告:何某2,女,漢族,住上海市徐匯區(qū)。
以上兩原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胡雋瑤,上海市晨升律師事務所律師。
以上兩原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李璐佳,上海市晨升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何某3,男,漢族,住上海市。
原告何某1等與被告何某3法定繼承糾紛一案,本院立案后,依法適用普通程序,于2018年10月9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兩原告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被告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要求依法繼承被繼承人何某4名下的錢款共計人民幣下同198392.86元。事實和理由:被繼承人何某42017年8月報死亡和范某某2001年4月報死亡是夫妻關系,共生育了何某1、何某2和何某3三名子女,無非婚生子女和收養(yǎng)子女,何某4和范某某的父母均先于死亡。何某4和范某某生前均未留有遺囑或遺贈。兩原告曾于2018年1月訴至法院,要求按照法定繼承分割被繼承人何某4名下的遺產,法院于2018年4月作出判決,但因當時何某4名下銀行存款尚在查明階段,故未對存款作處理,現(xiàn)存款明細已查明,原告要求分割被繼承人何某4名下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尾號分別為5082和6832中的取款和余款共計198392.86元。
被告辯稱,對原告陳述的身份關系沒有異議。原告所述的取款確實均由本人領取,父親在2012年的時候就將兩張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銀行卡給本人了,因為父親的日常開銷均由本人支付。另外,父親的存款都是由何某1去存的,父親一共有6筆6萬元共計36萬元的存款,到期后都由何某1拿走了,本人主張這36萬元也要作為遺產分割。
對于被告的辯稱,兩原告表示從2011年開始就是由原、被告三人輪流照顧父親,兩張郵政儲蓄銀行的銀行卡先是由兩原告保管,兩原告每月定期取款,用于父親日常開銷,2012年銀行卡被被告拿走,2012年之后就一年取款一次,總共用過兩次,卡里剩余的錢被被告拿走,19萬余元不是父親送給被告的,是父親拿出來讓大家照顧時用的,應當作為父親的遺產分割。另外,兩原告是幫父親存過錢款,2008年存單到期后父親就取出來給兩原告了,數(shù)額不是36萬元,父親給了兩名原告各6萬元,這12萬元是父親生前送給兩原告的,不同意作為遺產分割。被告則表示輪到其照顧父親的時候開支都是自己出錢,上述兩張銀行卡的取款已用掉,因為是父親贈與給本人,故不需要向原告匯報。另外,被告認為原告所說的父親給兩原告的12萬元應當作為遺產分割。
根據(jù)當事人的陳述及提供的證據(jù),本院確認如下事實:被繼承人何某42017年8月報死亡和范某某2001年4月報死亡是夫妻關系,共生育了何某1、何某2和何某3三名子女。庭審中,當事人一致確認何某4和范某某的父母均先于死亡,何某4和范某某無收養(yǎng)子女和非婚生子女。何某4和范某某生前均未留有遺囑或遺贈。
本案中,原告要分割的遺產198392.86元,具體為:尾號5082的郵政儲蓄銀行的銀行卡中2017年8月3日取款49995元,2017年8月4日取款140000元,2017年8月8日取款812元,2017年9月4日取款4270元,截止2018年3月,該卡中的余額70.86元;尾號6832的郵政儲蓄銀行的銀行卡中2017年8月8日取款3245元,以上取款均由被告領取,原告要求按照法定繼承分割。
2018年1月原告曾向本院提起法定繼承糾紛案[案號為2018滬0104民初794號,以下簡稱794號案件],原告在該案庭審中確認被繼承人的喪葬事宜均由被告操辦,所有費用也由被告支付,被告在該案中主張購買墓穴花費了10258元并提供了票據(jù),其支付的喪葬費用已經超出其領取的喪葬補助。
本院認為,現(xiàn)無證據(jù)證明被繼承人何某4留有書面遺囑,故其名下的財產按照法定繼承分割。關于原告要求分割的19萬余元,被告稱系父親去世前的贈與,因原告對此不予認可,而被告未能就此提供任何證據(jù),故被告的該項主張,本院不予采納,故原告要求將兩張銀行卡中的取款和余額作為遺產予以分割的訴請,本院予以支持,但考慮到794案件中已確認被告為墓穴花費了10258元,本院認為19萬余元作為被繼承人的遺產,應在扣除被告支付的墓穴費用后由原、被告三人依法繼承,具體分割比例由法院結合兩原告已獲贈了父母部分財產的情況酌情判處。
關于被告要求分割的12萬元,兩原告確認是幫父親存過錢,在2008年存單到期的時候就已取出,故本院認為該筆錢款早在兩被繼承人生前已經做了處分,不是被繼承人死亡時留有的遺產,故被告主張分割該筆錢款的請求本院不予支持。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二條、第三條、第五條、第十條、第十三條、第二十九條規(guī)定,判決如下:
被告何某3在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賬戶卡號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的取款及兩卡內的余額歸何某3所有,何某3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5日內向原告何某1和何某2支付繼承補償款各人民幣6萬元。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的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人民幣4267.86元,由原告何某1、何某2和被告何某3各負擔人民幣1422.62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長 龔梅
人民陪審員 李金鳳
人民陪審員 林英
書記員: 叢花雪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