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伍某某,男,漢族,住安徽省。
委托訴訟代理人:董福根,上海利好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董凌,上海利好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倪某,女,漢族,住上海市閔行區(qū)。
第三人:唐加龍,男,漢族,住上海市閔行區(qū)。
第三人:姚秋明,男,漢族,戶籍地宜興市,現(xiàn)住上海市閔行區(qū)X路XXX弄XXX號。
原告伍某某與被告倪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7月19日立案后,經(jīng)原告申請追加唐加龍、姚秋明為本案第三人,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伍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董福根,被告倪某,第三人唐加龍、姚秋明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jié)。
原告伍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被告歸還借款400萬元;
2、以250萬元為本金,按照月利率1.5%計算自2018年7月1日至實際歸還250萬元本金之日的利息;3、以90萬元為本金,自2018年6月27日起按照同期銀行貸款基準利率計算至實際歸還90萬元本金之日止的利息;4、以60萬元為本金,自2018年6月27日起按照同期銀行貸款基準利率計算至實際歸還60萬元本金之日止的利息。事實和理由:2018年2月1日和2018年2月8日,被告對原告聲稱因做業(yè)務生意需要借款,共計向原告借款650萬元,原告礙于情面同意借款。被告收到款項后親筆書寫借條三份給原告。然被告至今未清償借款且久催不付,故原告訴至法院。訴訟中,原告明確借款包括三部分,一筆為60萬元,一筆為90萬元,另一筆為500萬元,其中500萬元的借款系第三人將其各自對原告所負的250萬元債務轉(zhuǎn)讓給了被告,現(xiàn)原告同意就其中第三人唐加龍對其所負250萬元債務另案處理,不向被告主張債權(quán)。
被告倪某辯稱,原告訴稱60萬元借款系其向原告所借,原告預扣了9.3萬元利息,故其僅收到50.7萬元,其在訴訟之前已經(jīng)歸還了9萬元,應從本金中扣除。原告訴稱的90萬元借款,系交付給第三人唐加龍,其出具了借條,愿意歸還該筆借款。原告所述的500萬元借款,系受到原告脅迫書寫,其與第三人姚秋明之間尚有1700多萬元的錢款往來尚未結(jié)清,與第三人唐加龍之間有2400余萬元的經(jīng)濟往來尚未結(jié)清,其并不知道第三人姚秋明與原告之間的債權(quán)債務是否屬實,在其與第三人之間賬務尚未結(jié)清的情況下,其受脅迫書寫的借條不能作為定案依據(jù)。
第三人唐加龍述稱,其的確收到了原告交付的90萬元借款,該借款與60萬元的借款均應由被告倪某進款清償。其的確對原告存有250萬元的債務未還,該款寫在了500萬元的借條之中,現(xiàn)其同意這筆250萬元的債務由其另行與原告處理。
第三人姚秋明述稱,其與原告合作經(jīng)營,原告有墊資,經(jīng)過結(jié)算,其確欠原告250萬元,因被告對其負有2000多萬元的債務,故其讓被告替其向原告歸還250元債務,被告對此同意的。
當事人圍繞訴訟請求依法提交了證據(jù),本院組織當事人進行了證據(jù)交換和質(zhì)證,對于當事人無爭議的證據(jù)和事實,對當事人無異議的證據(jù),本院予以確認并在卷佐證,不再贅述。本院經(jīng)審理認定事實如下:被告向原告出具借條三份:1、第一份借條載明“今借伍某某……人民幣伍佰萬元整(¥5000,000),每月利息為柒萬伍仟元整(¥75000),利息從2018.7/1起開始每月付息。借款人:倪某,……2018.2/1日,地址,黃浦區(qū)X路XXX號XXX室?!?、第二份借條載明“今借到伍某某人民幣玖拾萬元整。借款人:倪某,2018.2/8日……現(xiàn)地址:黃浦區(qū)陸家浜路XXX號XXX室?!?、第三份借條載明“今借到伍某某人民幣陸拾萬元整。擔保人:唐加龍。債權(quán)人:倪某,2018.2/8……現(xiàn)住地址:黃浦區(qū)X路XXX號XXX室?!?br/> 對于第一份借條,原告明確該借條系由債權(quán)轉(zhuǎn)讓形成,第三人唐加龍、姚秋明分別對原告負有250萬元債務,兩第三人均將該債務轉(zhuǎn)移給了被告倪某,故被告倪某出具了借款金額為500萬元的借條。現(xiàn)原告僅主張其中第三人姚秋明轉(zhuǎn)讓給被告倪某的250萬元債務及相應利息。對此,第三人姚秋明提供了被告倪某向其出具的借條兩張,分別為:第四份借條載明“為(原因)發(fā)展基金業(yè)務現(xiàn)收到(姓名)姚秋明……以轉(zhuǎn)賬……出借的人民幣(大寫)柒佰零壹萬貳仟伍佰元……借款人:倪某……日期:2018.1/1.倪某在2018.2/1已結(jié)算給姚秋明人民幣貳佰伍拾萬元整,從姚秋明總賬中扣除。(說明:共貳佰伍拾萬轉(zhuǎn)伍某某)倪某2018.2/1,姚秋明2018.2/1。”第五份借條載明“為(原因)業(yè)務需要(倪某)現(xiàn)收到(姓名)姚秋明……以轉(zhuǎn)賬……出借的人名幣(大寫)壹仟陸佰伍拾萬整元?!杩钊耍耗吣场掌冢?018.1/1?!北桓婺吣硠t辯稱該500萬元借條系受脅迫書寫,并非真實意思,其與第三人姚秋明之間借款尚未結(jié)清,不能確定原告與第三人姚秋明之間債權(quán)債務的真實性。
對于第二份借條,被告予以認可。
對于第三份借條,原告一致確認預扣了9.3萬元利息,被告實際收到借款金額為50.7萬元,且被告已經(jīng)歸還了9萬元本金。
另查,原告曾委托律師事務所向被告倪某發(fā)送催款函,催討金額為650萬元,該催款函于2018年6月25日以掛號信方式被收寄,郵寄地址為“上海市黃浦區(qū)陸家浜路XXX號XXX室”,于2018年6月28日投遞,但因“門衛(wèi)拒收窗投”未能投遞成功,于2018年7月28日因“久催未領、逾期退回”被退回原告處。
上述事實,由借條、催款函、掛號信退件及當事人的庭審陳述證實。
本院認為,被告倪某向原告出具金額分別為60萬元和90萬元的借條,被告亦確認該兩筆借款已經(jīng)交付,故原告與被告就該兩筆借款形成借款合同,現(xiàn)原被告一致確認上述借款中預扣了9.3萬元利息且被告已經(jīng)歸還了9萬元本金,預扣利息不應計算為借款本金,故上述借款本金尚有131.7萬元未還;借條未約定歸還日期,原告可隨時向被告催討,但應當給予被告合理的準備期間,現(xiàn)原告提供了催討函及其郵寄材料,本院認為,原告根據(jù)被告在借條上寫明的地址郵寄掛號信催討欠款,可視為原告向被告主張權(quán)利,但原告主張的計息起算時點不當,本院酌情予以調(diào)整;借條未約定借款利息,應視為無息借款,被告逾期未還,原告主張按照同期銀行貸款利率計息并無不當,但應以年利率6%為限。
對于被告倪某向原告出具金額為500萬元的借條,原被告一致確認原告并無相對應的借款交付被告,而是基于第三人姚秋明與原告雙方確認第三人姚秋明對原告負有250萬元的債務的事實,本院認為,第三人與被告均陳述該二人之間資金往來超過千萬元,且第三人提供了被告向其出具的借條兩張(即第四份借條、第五份借條),可見,被告同意向原告出具該借條,系因其與第三人姚秋明之間存在大額資金往來,被告向原告出具借條的行為應視為其同意作為債務人加入第三人姚秋明與原告之間250萬元債權(quán)債務關系,被告辯稱系受脅迫同意承擔債務缺乏證據(jù)證明,本院難以采信,現(xiàn)原告向被告主張歸還本金250萬元及相應利息具有事實和法律依據(jù),當予支持。原告現(xiàn)明確該借條中所涉第三人唐加龍對其所負250萬元債務不在本案中處理,于法無悖,予以準許。
綜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零六條、第二百零七條、第二百一十一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二十九條第二款第一項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倪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歸還原告伍某某借款本金1,317,000元,并支付原告伍某某以1,317,000元為本金,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基準利率(以不超過年利率6%為限)計算的自2018年7月10日起至本金實際付清之日止的借款利息;
二、被告倪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歸還原告伍某某借款本金2,500,000元,并支付原告伍某某以2,500,000元為本金,按照月利率1.5%的標準計算的自2018年7月1日起至本金實際付清之日止的借款利息。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減半收取計18,668元,由被告倪某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立案庭)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施??蕾
書記員:石??嬌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