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喬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原商業(yè)局退休職工,住興山縣。委托訴訟代理人:劉齊貞,湖北神興律師事務所律師。委托訴訟代理人:袁顯文,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興山縣煙草公司職工,住興山縣。系原告丈夫。被告:金開端,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農(nóng)民,住興山縣。被告:龍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農(nóng)民,住興山縣。系被告金開端妻子。被告:楊同煜,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農(nóng)民,住興山縣。
原告喬某某向本院提起訴訟,請求判令被告金開端、龍某某、楊同煜立即返還原告位于興山縣黃糧××(××村)××房屋××棟,并同時返還登記為“喬某某”的農(nóng)村土地使用權證一本。事實與理由是:1992年6月原告購買取得了位于興山縣黃糧××房屋××棟。由于原告長期隨丈夫在興山縣古夫鎮(zhèn)居住,便將該房屋連同農(nóng)村土地使用權證交由被告金開端、龍某某(系原告舅舅、舅媽)管理。2000年左右被告金開端、龍某某在未通知原告的情況下,將該房屋賣與被告楊同煜,楊同煜購房后居住至今。2018年3月被告楊同煜與案外人發(fā)生土地權屬爭議,在興山縣黃糧鎮(zhèn)派出所調(diào)解時被告楊同煜拿出農(nóng)村土地使用權證,經(jīng)該派出所告知,原告才知道其房屋已被金開端、龍某某轉讓給楊同煜。其后原告要求被告楊同煜返還房屋被拒,遂起爭議。雙方協(xié)商無果,原告現(xiàn)訴至法院,請求判如所請。被告金開端、龍某某辯稱,認可原告民事起訴狀的事實及理由,但因案涉房屋已由被告楊同煜實際占用和使用,其農(nóng)村土地使用權證亦在被告楊同煜手中,二被告無法返還給原告。被告楊同煜辯稱,1、案涉房屋原系金太軍所有,后原告購買并辦理了土地使用權證書。2000年冬月被告楊同煜從被告金開端處購買該房屋,購買時雙方簽訂了協(xié)議,被告金開端將原告喬某某的土地使用權證交付給了被告楊同煜,楊同煜按照協(xié)議約定支付了購房款,金開端向楊同煜出具有收條。2、案涉房屋之所以沒有辦理過戶手續(xù),是因為該房屋土地使用權證登記在原告名下,國土部門告知需要原告先將房屋的土地使用權證過戶到被告金開端名下后,才能過戶到楊同煜名下。但18年來,原告從未要求被告楊同煜返還房屋。原告訴稱與之協(xié)商要求返還房屋,不屬實。當事人圍繞訴訟請求依法提交了證據(jù),本院組織當事人進行了證據(jù)交換和質(zhì)證。原告為證實其主張,向法庭提交了宅基地登記卡復印件一份(加蓋有興山縣國土資源局黃糧國土資源所公章)。擬證明案涉房屋登記在原告喬某某名下。被告金開端、龍某某未向法庭提交證據(jù)證實其主張。被告楊同煜為支持其辯稱,向法庭提交1、協(xié)議書和收條各一份,擬證明被告楊同煜購買該房屋時,與被告金開端簽訂有買賣協(xié)議并支付了購房款。2、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一本,擬證明該證系被告金開端交付給被告楊同煜,但至今未辦理過戶手續(xù)。三被告對原告提交的證據(jù)無異議,原告和被告金開端、龍某某對被告楊同煜提交的證據(jù)無異議,本院對上述證據(jù)予以確認。根據(jù)當事人陳述和經(jīng)審查確認的證據(jù),本院認定事實如下:原告喬某某原系原土門埡村村民。1991年原告喬某某及其丈夫袁顯文,從袁顯文大舅金開政處購買土木結構房屋一棟,并于1992年6月14日在興山縣土地管理局辦理了該房屋的《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以下簡稱《集體土地使用證》),其上載明:土地使用者:喬某某,地址:興山縣黃糧鎮(zhèn)土門埡村二組;用地面積:145.01平方米。原告夫妻購買該房屋后,在此居住并開辦經(jīng)銷店至1994年,其后因原告及其孩子戶口遷至原××縣城××鎮(zhèn),并全家搬遷至高陽,袁顯文父親袁裕谷、母親金開翠及其妹妹袁顯坤在該房屋繼續(xù)居住并開辦經(jīng)銷店,后袁顯坤出嫁,袁裕谷、金開翠在該房屋居住至1997年,二人搬離該房屋時,將該房屋和原告的《集體土地使用證》及其他相關證件交給袁顯文的舅舅,即被告金開端予以保管。金開端接手該房屋后,由其子金復員繼續(xù)在該房屋開辦經(jīng)銷店,并對房屋內(nèi)部進行了簡單修繕,后袁顯文幫助金復員在煙草系統(tǒng)謀取了一份工作,金復員將經(jīng)銷店關閉。被告金開端全家管理該房屋至2000年時,于同年11月16日被告金開端與被告楊同煜簽訂房屋轉讓協(xié)議一份,主要約定:1、被告金開端將該房屋正屋、偏房、豬欄、廁所及房屋旁空閑地等轉讓給被告楊同煜;2、被告金開端將喬某某的《集體土地使用證》交給被告楊同煜持有,并辦理過戶手續(xù);3、全部轉讓費為7880元。協(xié)議簽訂當日,被告楊同煜將轉讓價款7880元給付被告金開端,金開端向其出具收條一張。此后,被告楊同煜及妻子韓定杰搬至該房屋居住至今,并對該房屋進行了部分老化房梁更換、電網(wǎng)改造、自來水改造、屋頂換瓦、整體粉刷及屋前打水泥地坪等多次修繕。2018年3月8日,金開政之子金太軍與被告楊同煜因該房屋旁的空閑地發(fā)生爭議,被告楊同煜報警請求黃糧派出所予以處理,該所將爭議作民事糾紛處理。其后,原告向法院起訴三被告,訴稱方知該房屋已被轉讓,要求三被告返還該房屋及《集體土地使用證》。同時查明,土門埡村于2002年左右合并至石槽,金開政、金開端、金復員、金太軍系石槽村民,并在該村居住生活至今。金開政、金開端、金開翠系同胞兄弟姊妹。袁裕谷于2005去世,其生前雖與其妻子金開翠獨自居住在黃糧鎮(zhèn)××村,但主要由原告丈夫袁顯文負責照顧,袁顯文每個星期都會回去看望父母,袁裕谷死葬亦由其負責料理。原告在黃糧××溪村無承包土地和山林,但袁顯文陳述:從其大舅金開政手中購買房屋時,曾搭購了山林和土地,但聽金開政之子金太軍說,二輪延包時將原告的土地、山林登記到金太軍名下,在近年的土地和山林確權時,金開政另一子金太紅又將部分土地、山林確權到了金太紅名下。另查明,被告楊同煜在該村另有住房一處,并持有《集體土地使用證》一本,其土地使用者為楊同一(與被告楊同煜系同一人),地號為050600030,面積248.94平方米。該證所載宗地圖中030號地塊系被告楊同煜原住房,現(xiàn)已成危房無法居住,其030-1地塊面積為41.32平方米,現(xiàn)為被告楊同煜開辦經(jīng)銷店之用。袁裕谷在案涉房屋居住時,被告楊同煜就在此處打碑,雙方關系較好。被告金開端、龍某某陳述將該房屋轉讓給楊同煜后,龍某某曾告知袁裕谷,袁裕谷對此表示同意。
原告喬某某與被告金開端、龍某某、楊同煜返還原物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4月27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由審判員馬明生獨任審判,于2018年5月15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喬某某的委托訴訟代理人劉齊貞、袁顯文、被告金開端、龍某某、楊同煜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本院認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被告金開端以其本人的名義與被告楊同煜簽訂房屋轉讓協(xié)議,將原告喬某某的房屋轉讓給被告楊同煜并同時交付原告的《集體土地使用證》的行為,雖系無權處分。但1999年10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規(guī)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chǎn),經(jīng)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該房屋轉讓協(xié)議不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guī)定的合同無效的任一情形,且在訴訟中經(jīng)本院釋明后,原告始終堅持其訴訟請求,對于該轉讓協(xié)議的效力既不予以追認又不主張其無效,致使該協(xié)議長期處于效力待定狀態(tài)。原告雖訴稱,被告楊同煜與金太軍發(fā)生爭議后,方知該房屋已由金開端轉讓給楊同煜。但無論是本案被告金開端、龍某某,還是案外人金太軍,均與原告系親屬關系。本院查明的事實足以證實原告及其丈夫袁顯文與上述相關人員有比較緊密的聯(lián)系。同時,自2000年11月16日至今,案涉房屋已由被告楊同煜實際占有和使用了近十八年,原告對于案涉房屋已被轉讓的事實應當早已知情,此其一。其二,被告金開端與被告楊同煜簽訂房屋轉讓協(xié)議時,交付了原告的《集體土地使用證》,楊同煜亦支付了購房款7880元。按照當時本地的物價水平,楊同煜給付的對價符合市場行情,且村民之間的交易常依據(jù)熟人之間的可信賴度予以維系,故在當時農(nóng)村房屋買賣未辦理權屬轉移登記屬常態(tài),楊同煜有理由相信被告金開端有權處分案涉房屋。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十五條“受讓人受讓不動產(chǎn)或者動產(chǎn)時,不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且無重大過失的,應當認定受讓人為善意。真實權利人主張受讓人不構成善意的,應當承擔舉證責任?!敝?guī)定,被告楊同煜在受讓該房屋時為善意。綜上,原告怠于行使追認權,導致被告金開端與楊同煜所簽訂的房屋轉讓協(xié)議始終處于效力待定的狀態(tài),若原告的訴訟請求本院予以支持,既不利于維護交易的穩(wěn)定性,亦不符合誠實守信的價值觀,且被告楊同煜基于該協(xié)議的履行利益乃至信賴利益不能得到保護,對被告楊同煜顯然有失公正。同時,被告金開端、龍某某已未實際占有案涉房屋及《集體土地使用證》,原告要求被告金開端、龍某某返還房屋及《集體土地使用證》亦無實現(xiàn)可能。據(jù)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七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十五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喬某某的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減半收取25.00元,由原告喬某某負擔。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湖北省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