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再審人(一審被告、二審上訴人):中國黑龍江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住所地: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外區(qū)。
法定代表人:周立春,該公司總經理。
委托代理人:王宇,北京市天馳律師事務所律師。
申請再審人(一審被告、二審被上訴人):秦皇島市秦某國際實業(yè)有限公司,住所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qū)。
法定代表人:李曉明,該公司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樊勇,男,漢族。
被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沈陽市公路建設開發(fā)總公司,住所地: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qū)。
法定代表人:李紅星,該公司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傅星,該公司經理。
委托代理人:王輯,遼寧明格律師事務所律師。
申請再審人中國黑龍江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簡稱國際公司)、申請再審人秦皇島市秦某國際實業(yè)有限公司(簡稱秦某公司)因與被申請人沈陽市公路建設開發(fā)總公司(簡稱公路公司)建設工程施工合同、賠償糾紛一案,不服本院(2008)黑監(jiān)民再字第68號民事判決,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最高人民法院于2012年5月22日作出(2011)民監(jiān)字第636號民事裁定,指令本院再審本案。本院依法另行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申請再審人國際公司委托代理人王宇,申請再審人秦某公司委托代理人樊勇,被申請人公路公司委托代理人傅星、王輯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本院此次再審庭審中,國際公司向本院提交新證據:哈爾濱市中級人民法院(2004)哈民涉外初字第42號民事調解書。證明在2004年公路公司向國際公司主張返還設備回國的訴訟中,雙方已經調解達成一致,由國際公司負責設備回國的相關手續(xù),所需費用由公路公司承擔。公路公司在此次訴訟中已經向國際公司主張了損失問題,經過雙方調解,公路公司放棄了損失的主張,在本案中再次主張損失問題適用一事不再理原則。公路公司質證認為,對真實性和關聯性無異議。對證明的問題有異議,公路公司當時訴訟請求是四項,為了保障設備盡快回國我們達成了調解協(xié)議,并不是放棄了所有的賠償請求。本院經審查,公路公司對該證據的真實性及關聯性無異議,故本院對該證據的真實性予以確認。關于國際公司欲證明的問題。本院認為,國際公司與公路公司(2004)哈民涉外初字第42號民事調解一案,雙方僅就國際公司完成辦理公路公司機械設備回國的合同義務,所需費用由公路公司承擔事宜達成調解協(xié)議。該調解書對國際公司主張公路公司在調解中放棄損失賠償并無約定。故對該證據不予采信。此次再審中秦某公司提交新證據:2012年3月19日國際公司向秦某公司出具的說明函。證明公路公司在原審中舉示的國際公司向南崗區(qū)人民法院執(zhí)行局出具的證明函,認定出境的設備手續(xù)在秦某公司手中,致使設備不能回國及秦某公司系借用國際公司的名義在外私自承攬工程,與事實不符。公路公司質證認為,對真實性無異議,對證明問題有異議。原來國際公司已經向法院出具了證明,現在為了打官司說原來的證明是假的,與事實不符,國際公司這樣是出偽證。調解后公路公司申請執(zhí)行,執(zhí)行中調解,國際公司負責將設備運回國。在履行過程中,國際公司反悔,要求公路公司把設備運到與城市不相關的地方,需發(fā)生150多萬元的運費,報關手續(xù)全在國際公司手里,公路公司將設備從存放地運到中國海關,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公司才把與秦某公司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說清楚。本院經審查,公路公司對該證據的真實性無異議,本院對該證據的真實性予以確認。對秦某公司欲證明的問題。本院認為,國際公司于2006年10月24日、2007年1月25日分別向南崗區(qū)人民法院執(zhí)行局出具證明函。對國際公司不能履行合同義務的原因及國際公司與秦某公司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予以說明。現秦某公司以該證明函,證明國際公司向南崗區(qū)人民法院執(zhí)行局出具的證明函與事實不符。因國際公司向秦某公司出具的證明函與此前向南崗區(qū)人民法院執(zhí)行局出具的證明函內容相矛盾,亦無其它證據予以佐證,本院對該證據不予采信。此次再審中公路公司提交新證據:1、南崗區(qū)人民法院執(zhí)行筆錄。證明國際公司與秦某公司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及國際公司為什么不能履行調解書的義務。2、拍賣公告。證明公路公司已經把設備按照國際公司的要求從施工現場調到海關口岸,由于對方不給出具報關單等手續(xù),最后海關把設備給拍賣了。國際公司質證認為,對證據1的真實性無異議,但體現的內容與事實不符。國際公司在2012年3月19日已經為秦某公司出具了一份說明,對相關情況進行了說明。對證據2的真實性有異議,該拍賣公告不是原件而是傳真復印件。其所體現的內容也不能證明拍賣的設備就是公路公司在蒙古國施工的涉案設備。假設這個設備是被海關扣留,也沒有證據證明是由于國際公司遲延運回國導致的拍賣。秦某公司質證認為,該證據與秦某公司無關。1、國際公司給秦某公司出具的函件已經推翻了公路公司的主張。2、對拍賣公告的真實性有異議,雖然寫了車多少臺,但沒有寫車架號,拍賣是否成交及價款多少都證明不了。本院經審查,國際公司對證據1的真實性及關聯性無異議,故本院對該證據的真實性予以確認。對公路公司欲證明的問題。本院認為,該證據與國際公司向南崗區(qū)人民法院執(zhí)行局出具的證明函內容相符,本院對該證據予以采信。國際公司對證據2的真實性有異議。因該證據系傳真復印件,公路公司未能提交該證據原件。本院對該證據不予采信。
本院此次再審查明事實與原再審查明事實一致。
本院此次再審認為,關于公路公司滯留境外設備的損失責任承擔問題。根據秦某公司與公路公司2002年4月15日簽訂的《協(xié)議》及2004年7月國際公司與公路公司達成的調解協(xié)議,秦某公司與國際公司負有辦理公路公司設備回國的義務,但國際公司、秦某公司未如約履行。秦某公司違反合同約定,拒絕出具報關單,致使公路公司滯留境外的機械設備無法運回國內而產生經濟損失。一審法院經雙方當事人同意,指定有鑒定資格的哈爾濱公立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哈爾濱力得爾資產評估事務所對公路公司自有設備折舊及租賃設備租賃費損失進行鑒定。國際公司在鑒定結論質證時,雖對鑒定結論持有異議,但未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第二十七條的規(guī)定申請重新鑒定。原審采信鑒定結論判令國際公司與秦某公司共同承擔設備滯留損失的賠償責任,本院原再審予以維持并無不當。
關于國際公司主張公路公司應承擔缺陷修復費原判不予審理錯誤問題。一審法院認為該項請求屬于一個新的獨立的訴,國際公司在一審審理中并沒有就缺陷修復費提起反訴,故不予審理;二審認為本案所涉及工程已于2003年10月18日經雙方驗收合格并交付使用,國際公司主張的缺陷修復費是在該工程驗收合格后發(fā)生的,公路公司對此持有異議,國際公司主張抵銷本案工程款缺乏法律依據,支持了一審法院對此項請求不予審理結論,在適用法律上并無不當。
關于秦某公司應否承擔連帶責任問題。作為本案的主合同《施工合同書》系公路公司與國際公司于1999年5月3日簽訂,在該合同履行過程中,李曉明作為國際公司的授權人,始終代表國際公司與公路公司協(xié)調工程施工等事項,多次代表國際公司處理該工程的《補充合同》簽訂、施工活動安排、工程進度款支付。1999年12月27日,公路公司與國際公司就機械設備、資金等問題進行協(xié)商并簽訂備忘錄,代表國際公司一方參加協(xié)商的人員中有秦某公司李曉明及其公司職員。2000年3月9日,國際公司與公路公司雙方代表在秦某公司辦公室就工程施工有關問題進行了協(xié)商并簽訂了備忘錄,代表國際公司一方參加協(xié)商的人員中有秦某公司李曉明及其公司職員。2002年3月16日,秦某公司與公路公司在秦皇島野生動物園辦公室,就雙方往來帳目進行初步檢查并簽訂對帳備忘錄等,秦某公司的艾德山、王玉生和公路公司的張險峰、黃毅玲在該對帳備忘錄上簽字。上述合同簽訂和履行過程中的一系列事實表明,李曉明既作為國際公司的授權人代表國際公司、其作為法人代表的秦某公司也自始至終參加到工程施工協(xié)商和各項安排中,事實上是秦某公司借國際公司從事涉外經濟活動的主體資格簽訂施工合同,自己在實際履行與公路公司之間的合同,國際公司從秦某公司處收取了8%的工程管理費。2002年4月15日的《協(xié)議》,簽約主體是黑龍江國合秦某公司作為甲方、公路公司作為乙方,雙方承諾在承擔原合同義務、不違背原合同的前提下,就2002年施工所需的資金、材料、施工期限和責任、部分路面施工質量及維修工期、辦理閑置設備返回國內手續(xù)等事項作出的約定。從《協(xié)議》文本的主體確定、措辭和內容看,該協(xié)議中約定的內容只涉及2002年的有關事項,對于公路公司與國際公司在1999年5月13日簽訂《施工合同書》以來的所有合同未作變更和調整。在該《協(xié)議》上,甲方落款是黑龍江國合秦某公司,加蓋公章是秦某公司,法人代表簽字是李曉明。乙方落款是公路公司。而黑龍江國合秦某公司并不存在,實際上是國際公司與秦某公司的結合體,李曉明既是國際公司(黑龍江國合)的授權人,又是秦某公司的法人代表。諸多證據表明,2002年4月15日的《協(xié)議》,是雙方對此前簽訂合同和履行合同情況的一個總結性概括,從該份協(xié)議署名及公章就可以看出,三方當事人已經完全認可了既成事實:即國際公司與秦某公司相對于公路公司承包施工蒙古國公路工程項目而言,實際是作為合同相對方一家。雙方承諾承擔原合同義務、不違背原合同的意思表示很清楚,雙方原來已經約定和履行的合同權利義務不變更,是指已經存在于雙方之間合同條款,這是相對于雙方而不是一方此前已經存在的合同,否則就不存在“原”的意義。該《協(xié)議》的實質內容就是為了履行國際公司與公路公司簽訂的《施工合同書》,秦某公司與國際公司是共同合同義務履行方,不是簡單的為公路公司提供2002年工程所需的資金,既不能證明合同的主體已由國際公司變更為秦某公司,也不能作為秦某公司自愿加入國際公司與公路公司之間的合同關系的依據。本院二審雖以合同加入為由判令秦某公司與國際公司共同承擔合同義務,與本案事實不盡相符,但從結果上看,判令秦某公司與國際公司共同承擔本案所涉合同責任并無不當。故本院原再審對該判決結果予以維持亦無不當。
綜上,原再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第一款、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一)項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審判長 羅林成
代理審判員 婁威巍
代理審判員 董欣舟
書記員: 賈向瑩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