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中國聯(lián)合網(wǎng)絡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住所地上海市浦東新區(qū)。
負責人:沈洪波,總經(jīng)理。
委托訴訟代理人:徐楓,上海市信能仁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張士全,上海市信能仁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上海際觀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住所地上海市浦東新區(qū)。
法定代表人:張高明,總經(jīng)理。
委托訴訟代理人:沈伊鳴,上海市理誠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中國聯(lián)合網(wǎng)絡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訴被告上海際觀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買賣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10月8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于2018年11月14日、2018年12月24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委托訴訟代理人張士全、被告委托訴訟代理人沈伊鳴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中國聯(lián)合網(wǎng)絡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被告支付剩余設備貨款人民幣(以下幣種同)418,650元;2、判令被告支付逾期付款違約金(以418,650元為基數(shù),自2014年7月9日起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同期同類貸款基準利率的標準計算至實際支付之日);3、判令被告承擔本案訴訟費。事實和理由:被告于2013年6月27日與原告訂立了《設備銷售合同》(編號為CU12-3101-2013-009244),約定被告向原告購買6,550,697元設備,終驗合格證書簽署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nèi)付清全部貨款。2013年8月,原告按照合同約定向被告交付了所有設備并驗收合格。因被告未按合同約定支付全額貨款,原告于2014年7月9日向被告郵寄催款函,于2015年3月向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告支付貨款861,582元及逾期付款違約金,案號為(2015)浦民二(商)初字第2166號,因被告同意付款,原告撤訴,但被告支付了442,932元貨款后,剩余貨款418,650元至今未支付,故原告訴至法院請求判如所請。
被告上海際觀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辯稱,要求駁回原告訴請。理由為:第一,對合同總貨款6,550,697元無異議,原告交付了所有貨物,被告支付了6,132,047元貨款,其中包括2015年8月13日支付的442,932元。合同約定原告應在合同簽訂后30個工作日內(nèi)交貨,但原告在2013年8月28日才交貨完畢并驗收合格,因原告逾期交貨導致被告損失,之后雙方口頭約定將剩余貨款418,650元與原告的違約責任抵銷,即被告不用支付原告設備款418,650元,原告也無需向被告承擔違約責任。原告公司內(nèi)部會簽的報批單、原告上次起訴中以雙方達成庭外和解為由撤訴的裁定及筆錄可以證明雙方上述口頭約定確實存在,且在原告上次起訴后因雙方達成和解被告才支付442,932元貨款?,F(xiàn)雙方已按照該口頭協(xié)議履行完畢,故被告無需支付原告剩余貨款418,650元。第二,(2015)浦民二(商)初字第2166號案件因雙方達成和解,原告于2015年8月26日撤訴,此后原告從未向被告催討過剩余貨款,故原告的訴請已過兩年的訴訟時效期間。
經(jīng)審理查明,被告名稱于2014年7月25日由“上海寬度貿(mào)易有限公司”變更為“上海際觀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2013年6月27日,原告與被告簽訂《設備銷售合同》,約定被告向原告購買附件設備清單所列設備,以及相關軟件、技術文件和服務,合同總金額為6,550,697元;交貨時間為自簽訂合同后30個工作日內(nèi);合同簽訂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nèi),被告向原告支付5%的首付款即327,534元,合同設備加電驗收合格,雙方簽署終驗合格證書,該證書簽署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nèi),被告應向原告支付合同總金額的95%的終驗付款,即6,223,163元。
另查明,原告向被告交付了涉案設備。2013年8月28日,涉案設備驗收完畢,質量合格。原告分別于2014年3月10日、3月20日、6月19日向被告發(fā)函催討貨款。
還查明,2015年5月26日,本院立案受理原告起訴被告支付本案所涉合同項下貨款861,582元及逾期付款違約金的案件(案號為(2015)浦民二(商)初字第2166號)。2015年8月13日,被告向原告支付442,932元貨款。2015年8月26日,原告以雙方已庭外達成和解為由申請撤訴,本院裁定準許原告撤訴。2015年10月21日,(2015)浦民二(商)初字第2166號案件原告委托訴訟代理人向被告委托訴訟代理人發(fā)送郵件,附件1為簽報,主要內(nèi)容:標題為關于被告ICT項目減收的請示,辦理部門為南區(qū)分公司;正文摘要為客戶被告于2013年6月委托我方代為采購華為設備及服務,合同總金額6,550,697元,采購成本5,579,436元,目前尚有欠款861,582元,當時因我方與華為的集采價格有下調(diào),而我方與被告的采購價格還是按照原采購價格并已完成雙簽章流程,用戶知曉后希望同比例下降采購價格,另由于華為供貨遲延,導致最終貨物送到用戶處遲延三周,蒙受了一定損失,現(xiàn)經(jīng)雙方多次協(xié)調(diào),在保證我方毛利8%的前提下,同意用戶同比例調(diào)減采購價格的申請,故剩余尾款中,被告應支付的442,932元已支付,差額部分418,650元由我方為其調(diào)減,現(xiàn)我方與被告的訴訟案件已開庭一次,考慮到后期合作及雙方長期友好關系,經(jīng)協(xié)商雙方達成一致決定通過庭外調(diào)解方式處理,特此申請,請領導批示;主辦部門為南區(qū)分公司,部門核批意見為同意,部門會簽意見為同意或已閱或確保利潤的情況下同意,日期為2015年8月17日;領導批示為確保利潤。
庭審中,原、被告均確認被告共計向原告支付貨款6,132,047元,剩余未支付貨款為418,650元。審理中,原告表示,(2015)浦民二(商)初字第2166號案件撤訴后,原告通過口頭電話方式向被告催過款,但無書面證據(jù)證明,且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原告訴請未過訴訟時效期間。被告則表示,原告撤訴后,從未向被告催過款,原告訴請已過二年的訴訟時效期間。
以上事實有原告提供的《設備銷售合同》、律師函、催款通知、(2015)浦民二(商)初字第2166號法庭審理筆錄、撤訴裁定,被告提供的公證書、撤訴申請書等證據(jù)及原、被告庭審陳述在卷佐證。鑒于原、被告雙方對上述證據(jù)的真實性均無異議,本院對上述證據(jù)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原、被告雙方簽訂的《設備銷售合同》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合法有效,雙方均應恪守。本案中,雙方均認可剩余未支付貨款為418,650元,本院予以確認。另被告主張雙方口頭達成被告不用支付原告貨款418,650元及原告無需向被告承擔違約責任的協(xié)議,原告對此不予認可,雙方各執(zhí)己見。但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本案中,鑒于本院曾于2015年5月26日立案受理原告起訴被告支付涉案合同貨款及逾期付款違約金的案件,訴訟時效由此中斷。考慮到本院于2015年8月26日裁定準許原告撤訴,原告現(xiàn)主張撤訴后通過口頭電話方式向被告催過款,但被告對此不予認可,原告亦未提供證據(jù)加以證明,故應由原告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對原告的主張不予采納。鑒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于2017年10月1日實行前,原告的訴訟請求已超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規(guī)定的二年訴訟時效期間,故原告主張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關于三年訴訟時效期間的規(guī)定,缺乏法律依據(jù),本院不予支持。綜上,原告要求被告支付貨款418,650元及逾期付款違約金的訴訟請求主張已超過二年的訴訟時效期間,被告的訴訟時效抗辯成立,故本院依法駁回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綜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第一百四十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十二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中國聯(lián)合網(wǎng)絡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的全部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8,772.90元,減半收取計4,386.45元,由原告中國聯(lián)合網(wǎng)絡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包鴻舉
書記員:王??迪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