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行法律對“個人向單位提供勞務受害”責任歸屬存在空白。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二條第二款規(guī)定:個人之間的勞務關系,若提供勞務者因第三人侵權受害,用工方在賠償后有權向第三人追償。但條文未涉及“非個人之間”的勞務關系,即個人與單位之間的情形。
從立法目的、法律關系的相似性、當事人利益平衡以及社會價值導向出發(fā),應將個人與單位的勞務關系參照勞動關系處理:
歸責原則:適用無過錯責任。用工單位作為接受勞務一方,應對勞務者在提供勞務過程中遭受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無論有無過錯。
追償權:若損害由第三人侵權造成,用工單位在賠償后,有權向實際侵權人追償。
這一處理方式既能保護處于弱勢的勞務者,又避免實際侵權人逃避責任。
為彌補現(xiàn)行法律空白,可對《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二條第一款進行修訂:
非個人之間勞務關系:提供勞務者因勞務受損的,由接受勞務方承擔賠償責任。
個人之間勞務關系:提供勞務者因勞務受損的,根據(jù)雙方過錯分擔責任。
追償規(guī)則:保留用工單位在賠償后向實際侵權人追償?shù)臋嗬?/p>
【案號】(2022)滬0115民初52381號
【案情】
王某某受雇于某建設公司在機場從事保潔工作,工作時因電信井蓋未固定跌落受傷,構成十級傷殘。因賠償未果,訴至法院。
【裁判結果】
一審判令建設公司賠償16萬余元。二審維持原判。
【裁判理由】
法院認定:
雙方系個人與單位之間的勞務關系,不屬于勞動關系,也不同于個人之間的勞務關系。
此類關系更接近勞動關系,應由單位承擔無過錯賠償責任。
單位賠償后,如確因第三人侵權,可依法向第三人追償。
制度平衡:避免用工單位在獲取商業(yè)利益的同時完全規(guī)避風險。
權益保護:提供勞務者證據(jù)能力弱,若適用過錯責任,其維權難度和成本過高。
市場導向:明確用工單位賠償責任,有利于促使單位加強安全管理,同時維護勞動力市場的公平。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