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東北石油大學,住所地黑龍江省大慶市高新技術開發(fā)區(qū)發(fā)展路199號。
法定代表人蔣明虎,該大學校長。
委托代理人馮建偉,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東北石油大學黨政辦公室法制科科長,住黑龍江省大慶市高新區(qū)。
委托代理人王勇,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東北石油大學人事處師資科科長,住黑龍江省大慶市。
被告史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燕山大學教師,住河北省秦皇島市。
委托代理人孫佩雙,河北港城律師事務所律師。
第三人張繼峰,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東北石油大學教師,住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qū)。
第三人郭福田,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東北石油大學教師,住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qū)。
原告東北石油大學與被告史某某、第三人張繼峰、郭福田勞動爭議糾紛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東北石油大學委托代理人馮建偉、王勇、被告史某某及其委托代理人孫佩雙、第三人張繼峰、郭福田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東北石油大學訴稱,1、請求判令被告支付原告違約金265679.2元;2、判令第三人承擔連帶責任;3、被告、第三人承擔本案的訴訟費用。事實及理由,被告史某某原系東北石油大學秦皇島分校教師。2013年12月原告與被告史某某簽訂《博士研究生培養(yǎng)協議書》,約定在被告史某某自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由東北石油大學按在職職工為其發(fā)放工資等福利待遇,史某某完成學業(yè)后回東北石油大學工作,并且約定史某某畢業(yè)回校工作服務期限為11年。如果被告未能按時回校報到,需向東北石油大學承擔相應違約責任。被告史某某在博士畢業(yè)后既沒有按時回校報到,也沒有按上述協議約定支付賠償金,并承擔違約責任,其行為違反了合同法的相關規(guī)定和雙方的協議約定。原告訴至法院,請求依法判決。
被告史某某辯稱,1、原告訴請沒有法律依據。關于本案的法律適用,本案系勞動人事糾紛,不同于一般民法上的合同關系,不應適用合同法的相關規(guī)定。根據勞動合同法96條規(guī)定,本案應適用勞動合同法。2、博士培養(yǎng)協議書部分條款并非答辯人本人真實意思表述,合同簽訂有其現實背景,該協議并非協商一致簽訂,屬于倒簽協議,協議簽訂時間是2013年12月4日,卻約定了2010年7月到2014年7月這段時間。答辯人自2008年到2013年底提供了正常的工作,但單位一直扣發(fā)部分工資,由于答辯人的姐姐當時住院急需用錢,被告找到學校索要,才在2013年底簽訂了一份協議,這份協議只有一份,答辯人和擔保人手中沒有。3、該協議書部分條款明顯違反法律規(guī)定,屬無效條款,例如其中第7條,本案中雖然屬于專業(yè)培訓性質,但本案的客觀事實是原告方沒有支付任何培訓費用。4、本案中原告要求被告承擔的責任是索要支付給被告的工資,工資與法律上規(guī)定的培訓費不是同一概念,被告之所以取得工資,是由于本人自2004年直到2015年6月一直盡職盡責工作,領取工資系本人履行正常工作后的合理勞動報酬。原告方將其列為違約金不當,即便有約定也是無效條款,要求駁回原告訴訟請求。
第三人張繼峰、郭福田出庭應訴,但未提交答辯狀。
原告就其主張出示的證據及被告的質證意見如下:
一、攻讀博士學位培養(yǎng)協議書一份,欲證明被告與原告有關于違約金和服務年限的約定。經質證,被告對證據的真實性無異議,對合法性和關聯性有異議,認為博士培養(yǎng)協議書部分條款并非答辯人本人真實意思表述,合同簽訂有其現實背景,該協議并非協商一致簽訂,屬于倒簽協議,協議簽訂時間是2013年12月4日,卻約定了2010年7月到2014年7月這段時間;第7條違反勞動合同法第25條的規(guī)定,屬于無效條款;該協議雖然提到教育賠償費的概念,但原告沒有支付任何培訓費用;該協議沒有交給被告和本案第三人。第三人張繼峰、郭福田無異議。
二、被告簽訂的承諾書一份,欲證明被告對承擔的責任是明知的,確認的。經質證,被告對證據真實性無異議,對合法性和關聯性有異議,認為該份承諾書是被告索要工資時,按照學校的要求必須簽的,被告表示如違約,同意負相關法律責任,但是是指有法可依的責任。第三人張繼峰、郭福田認為不清楚。
三、工資發(fā)放明細表,欲證明原告向被告發(fā)放了工資。經質證,被告對證據真實性無異議,對關聯性有異議,認為被告獲得這份工資收入,是因為履行了正常的工作職能,這是被告合理的應得的勞動報酬。第三人張繼峰、郭福田無異議。
本院認為,上述證據因被告對其真實性無異議,本院對該組證據真實性予以確認。
被告史某某舉證如下:
一、教育部學歷證書電子注冊備案表和教育部學籍在線驗證報告各一份,欲證明被告為統招全日制研究生,不需要原告支付培訓費用,原告也沒有支付。經質證,原告對證據的真實性沒有異議,說明被告是脫產學習,其當時的身份就是學生不是教師,基于他的學習形式就不應該在單位取得工資,原告是以工資形式向被告提供的一種資助,原告與被告沒有委培協議,所以不存在委培費用之說。第三人張繼峰、郭福田無異議。
二、東北石油大學史某某教師課表11頁、教學酬金發(fā)放表5頁、建行活期明細查詢1份,欲證明2008年9月到2015年6月,史某某一直履行正常教學任務。經質證,原告認為課表和酬金發(fā)放表為復印件,對其真實性不予認可,不予質證;建行明細查詢表上沒有體現被告身份信息,無法證明這是被告的工資卡。第三人張繼峰、郭福田認為課表是真實的,均沒有異議。
三、解除勞動關系個人申請及審批表、離校通知單、東北石油大學教職工請假審批表各一份,欲證明被告在2015年6月辦理離校手續(xù),雙方聘任關系解除。經質證,原告認為證據都是復印件,無法核對,對真實性不予認可,不予質證,但是被告正在辦理離職過程中,沒有最終辦理完。第三人張繼峰認為不太清楚。第三人郭福田認為屬實。
本院認為,上述證據具有真實性,與本案有關,能夠證實被告主張的事實,予以采信。
經審理查明,原告與被告史某某存在勞動關系。被告史某某原系東北石油大學秦皇島分校教師。2010年7月被告史某某經原告同意報考統招研究生。2013年12月4日,原告與被告史某某簽訂《攻讀博士學位培養(yǎng)協議書》,約定“原告同意被告史某某去燕山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學習時間自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止,被告史某某博士畢業(yè)后需回校工作,服務期限為11年;如果被告未能按時回校報到,按曠工處理,逾期停發(fā)工資,直至解除人事關系,并承擔違約責任;違約責任約定為,如被告未按協議約定履行義務,被告需向原告支付違約賠償金,違約賠償金包括三部分,即服務期賠償費、教育賠償費、工資及其它賠償費”。第三人張繼峰、郭福田作為擔保人簽名。被告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在原工作崗位繼續(xù)承擔了教學工作,原告東北石油大學按在職職工為其發(fā)放了工資等福利待遇。被告史某某在博士畢業(yè)后沒有回原學校工作。2015年6月15日,被告史某某出具承諾書,內容為“……鑒于工作需要,本人欲申請辭職,如學校批準,本人將承諾按照學校相關規(guī)定進行賠償,如違約將同意負相關法律責任,并同意學校通過法律途徑執(zhí)行”。同年6月19日,被告史某某向原告遞交辭職申請,原告停發(fā)了被告的工資。2017年5月8日,原告向大慶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勞動仲裁申請,該仲裁委員會認為,原告要求被告史某某支付違約金的申請不屬于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受案范圍,不符合受理條件,決定不予受理。原告不服仲裁裁決,訴至本院。
本院認為,原、被告勞動關系成立,雙方應依勞動合同約定履行各自義務。雙方在履行勞動合同期間,原告同意被告史某某去燕山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亦繼續(xù)履行了支付工資的義務,被告上學期間亦繼續(xù)履行了教學義務,雙方的行為符合法律規(guī)定。原、被告簽訂的攻讀博士學位培養(yǎng)協議書,系雙方的合意,被告博士畢業(yè)后未回校工作,于2015年6月19日遞交辭職申請,原告沒有提出不同意見,并同時停發(fā)了被告的工資,應視為原告與被告對此協商一致,雙方勞動合同已于當日解除。因被告考取的是統招研究生,原告沒有為被告提供專項培訓費用,沒有約定關于違約賠償金中涉及服務期賠償費、教育賠償費的具體數額,故原告主張被告支付上述違約賠償金缺乏事實依據,本院不予支持。原告主張被告返還已發(fā)放的工資,因工資不屬于培訓費性質,雙方此項約定違反法律規(guī)定,應屬無效,原告此項主張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本案中,原告沒有提供相關證據證明其在原、被告雙方解除勞動合同后一年內主張權利,故本次訴訟已超過仲裁時效。綜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二條、第三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第二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東北石油大學的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10元,由原告東北石油大學承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大慶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夏英紅
書記員: 李雅明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