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被告):大冶市興紅礦業(yè)有限公司。住所地:湖北省大冶市金湖街道辦。
法定代表人:劉正國,該公司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杜博,湖北元初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趙利平,湖北潤豐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湖北省投資公司。住所地: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水果湖東一路l9號。
法定代表人:宿曉華,該公司總經理。
委托代理人:熊愛華,該公司職員。
委托代理人:何大明,武漢大明法律事務所律師。
原審被告:大冶市紅某某鐵礦。住所地:湖北省大冶市金湖四斗糧。
法定代表人:劉元志,該礦礦長。
委托代理人:余泰福,湖北維佳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大冶市興紅礦業(y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興紅公司)為與被上訴人湖北省投資公司(以下簡稱省投資公司)、原審被告大冶市紅某某鐵礦(以下簡稱紅某某鐵礦)借款合同糾紛一案,不服湖北省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2013)鄂武漢中民商初字第00303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受理后,依法組成由代理審判員張炎擔任審判長,代理審判員孫剛、董俊武參加評議的合議庭,于2014年9月18日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上訴人興紅公司的委托代理人杜博、趙利平,被上訴人省投資公司的委托代理人何大明,原審被告紅某某鐵礦的委托代理人余泰福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省投資公司一審時訴稱:1993年7月9日,紅某某鐵礦與省投資公司簽訂債權債務轉移合同。合同內容為:紅某某鐵礦因進行地下采礦工程項目建設,使用省投資公司提供的“撥改貸”資金700萬元,使用期限為十三年三個月,即從1990年10月31日到2003年12月31日。投資自貸款之日起,以實際支出數按年息3.6%計算,并計算復息。自貸款到期之日還本付息,并且約定了具體的還款計劃,要求截止到2003年12月還清“撥改貸”資金本金和利息。但合同未約定逾期后的違約責任計算標準。截止到2013年5月10日,紅某某鐵礦尚欠省投資公司本金700萬元,利息和逾期付款違約金共計1824.869012萬元。另據調查,興紅公司系紅某某鐵礦改制后的企業(yè),并且省投資公司多次要求紅某某鐵礦還款未果。請求法院判令:1、紅某某鐵礦、興紅公司向省投資公司歸還借款本金700萬元;2、審理中省投資公司書面申請將該項訴請變更為:紅某某鐵礦、興紅公司向省投資公司支付截止到2013年5月10日的利息和逾期罰息共計1824.869012萬元以及至借款本金清償完畢之日止產生的逾期罰息;3、判令本案的訴訟費用由紅某某鐵礦、興紅公司承擔。
紅某某鐵礦一審時辯稱:(一)借款是屬實的,但省投資公司利息計算有誤,主要是計算了復息。(二)現在紅某某鐵礦依然屬于國有企業(yè),部分財產還沒有處置,也沒有破產。(三)還在改制過程中,紅某某鐵礦愿意在破產后償還債務。
興紅公司一審時辯稱:(一)紅某某鐵礦的改制是合法的。(二)《資產轉讓合同書》合法有效。(三)資產轉讓的程序合法有效。(四)“企業(yè)資產轉讓”和“國有小型企業(yè)出售”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興紅公司的改制是屬于“國有小型企業(yè)出售型”。(五)《資產轉讓合同書》對債權債務已明確界定。綜上,興紅公司與紅某某鐵礦簽訂的合同是資產轉讓合同。興紅公司依合同約定支付了對價3000萬元,依法享有了紅某某鐵礦轉讓的資產,對于紅某某鐵礦欠省投資公司的債務,興紅公司不應承擔責任。省投資公司的訴求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依法應予駁回。
原審查明:1993年7月9日,紅某某鐵礦與省投資公司簽訂鄂投原字(1993)第0194號《債權債務轉移合同》,約定:為了落實省人民政府鄂政函(1991)58號文《關于同意建立省基本建設基金的批復》等文件精神,紅某某鐵礦因進行地下采礦工程項目建設,使用省投資公司提供的“撥改貸”資金700萬元,使用期限為十三年三個月,即從1990年10月31日到2003年12月31日。投資自貸款之日起,以實際支出數按年息3.6%計算,并計算復息。自貸款到期之日還本付息,約定的具體的還款計劃是:1994年還款58萬元、1995年還款47萬元、1996年還款70萬元、1997年還款70萬元、1998年還款76萬元、1999年還款79萬元、2000年還款75萬元、2001年還款75萬元、2002年還款75萬元、2003年還款75萬元。合同還專門約定:按照省計委、省建行鄂計資字(1993)478號文件精神,本合同簽訂后,即以本合同取代紅某某鐵礦(乙方)與省建行簽訂的此項貸款合同。要求截止到2003年12月還清“撥改貸”資金本金和利息。1996年12月2日,紅某某鐵礦向省投資公司償還利息1萬元。截止到2013年5月10日,紅某某鐵礦尚欠借款本金700萬元,利息和逾期付款違約金共計1824.869012萬元,其中:期內利息為228.7527萬元,逾期違約金1596.116312萬元。
另查明:紅某某鐵礦系1970年創(chuàng)辦的全民所有制企業(yè)。1996年12月25日,大冶市體改委下發(fā)關于批準組建大冶市紅衛(wèi)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紅衛(wèi)股份公司)的批復(冶體改(1996)4號),批準紅某某鐵礦由全民所有制企業(yè)改制為紅衛(wèi)股份公司。改制后的企業(yè)具有法人資格,公司注冊資金為325萬元,每股1000元,共計折股3250個。因紅衛(wèi)股份公司在運作中出現不少弊端,2000年根據市委、市政府(1999)36號文件精神,擬定恢復大冶市紅某某鐵礦“兩權分離,租賃經營”的改制方案。2001年1月,改制結束。2001年6月25日,大冶市經貿委下文[冶體改(2000)15號]關于同意“將大冶市紅衛(wèi)礦業(yè)有限公司恢復為大冶市紅某某鐵礦,作為國有企業(yè)主體,實施兩權分離,租賃經營改革”的文件精神,紅某某鐵礦向大冶市工商局申請恢復紅某某鐵礦注冊登記手續(xù)。2001年11月8日,紅某某鐵礦經大冶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準成立。2003年10月14日,紅某某鐵礦經大冶市委、市政府下發(fā)專題會議紀要(2003)59號,討論決定該企業(yè)的改制模式為出售有效資產安置職工,出售的資產包括房屋、建筑物、機械設備和土地使用權、采礦權、經營權等。出售資金全部進市國資公司,主要用于安置職工。改制后,原企業(yè)與地方簽訂的不合理、不合法協(xié)議要依法廢止,合理、合法的協(xié)議由改制后的新企業(yè)履行。2004年2月6日,紅某某鐵礦與興紅公司簽訂《資產轉讓合同書》,約定:紅某某鐵礦將價值628.54萬元的礦產資源開采權、價值840萬元的生產性土地使用權280畝、價值877.2萬元的部分建筑物、機械設備等固定資產分別轉讓出讓給興紅公司。上述紅某某鐵礦轉讓資產價值2755.74萬元,興紅公司應以3000萬元購買,并要求其兩次付清。專門約定:紅某某鐵礦原對外所發(fā)生的一切債務在此次資產資源轉讓中,不隨資產轉讓,均由紅某某鐵礦承擔。合同由大冶市國資辦公室、大冶市產權交易所鑒證。紅某某鐵礦與興紅公司轉讓上述資產時未通告?zhèn)鶛嗳耸⊥顿Y公司。
還查明:興紅公司成立于2003年11月26日,性質為有限責任公司(私營);注冊資本為200萬元,2005年8月5日,公司出資人由趙浦賜出資44萬元、劉正國出資52萬元變更為湖北興冶投資開發(fā)有限公司出資60萬元、湖北興冶礦業(yè)有限公司出資20萬元、趙浦賜出資44萬元,劉正國出資52萬元,趙甫忠出資24萬元;經營范圍鐵礦地下開采、礦產品加工及銷售。經營有效期限自2005年10月19日至2013年9月27日。2005年10月19日,興紅公司收購了紅某某鐵礦的礦山后,取得了銅鐵礦石的開采權,開采許可證有效期至2013年9月27日。
原審法院認為:省投資公司與紅某某鐵礦簽訂鄂投原字(1993)第0194號《債權債務轉移合同》未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禁止性規(guī)定,系當事人之間真實意思表示,為有效合同。紅某某鐵礦未按省人民政府鄂政函(1991)58號文件精神,向省投資公司償還“撥改貸”資金700萬元,已構成違約,紅某某鐵礦應承擔向省投資公司償還本金并支付利息的民事責任。省投資公司訴請紅某某鐵礦償還“撥改貸”資金700萬元,利息和逾期罰息共計l824.869012萬元,予以支持。關于紅某某鐵礦所抗辯的不應計收復利的問題。本案中雙方所簽訂的《債權債務轉移合同》約定了紅某某鐵礦不按期還款,應計復利。其約定未違反禁止性規(guī)定,也是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紅某某鐵礦的抗辯理由不成立,不予支持。
關于興紅公司抗辯不應對紅某某鐵礦上述債務承擔償付責任的問題,本案中興紅公司自認紅某某鐵礦改制是屬于“國有小型企業(yè)出售型”,但事實上是雙方買賣紅某某鐵礦的優(yōu)質資產,并未組建新公司。紅某某鐵礦轉讓資產的行為不屬于國有企業(yè)改制中的“國有小型企業(yè)出售”。另,興紅公司將所購紅某某鐵礦的部分資產納入本企業(yè),但對紅某某鐵礦債務承擔的約定未經債權人省投資公司同意,對省投資公司沒有約束力。審理中原審法院要求興紅公司提交《資產轉讓合同書》、資產轉讓時的評估報告及支付對價3000萬元的憑證,興紅公司亦未能提交。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第二條第二款“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的規(guī)定,興紅公司應承擔舉證不能的責任。由于興紅公司無償接收了紅某某鐵礦的資產,而將債務留在了原企業(yè),興紅公司應在所接收的資產范圍內與紅某某鐵礦共同向省投資公司承擔連帶責任。興紅公司的抗辯理由不成立,不予支持。原審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零五條、第二百零六條、第二百零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的規(guī)定,判決:一、大冶市紅某某鐵礦在本判決書生效后十日內向湖北省投資公司償還借款本金700萬元;二、大冶市紅某某鐵礦在本判決書生效后十日內向湖北省投資公司支付借款利息及逾期罰息共計l824.869012萬元(截止2013年5月10日止),并以本金700萬元本金為基數,按照雙方合同約定的逾期利率標準計算自2013年5月11日起至本金清償之日止的逾期利息;三、大冶市興紅礦業(yè)有限公司對大冶市紅某某鐵礦的上述債務在3000萬元范圍內向湖北省投資公司承擔連帶責任。如果大冶市紅某某鐵礦、大冶市興紅礦業(yè)有限公司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本案案件受理費16.8043萬元,保全費5000元,由大冶市紅某某鐵礦承擔。
本院認為,興紅公司提交的第一組、第三組、第四組、第五組證據各方當事人對其真實性無異議,以上證據客觀真實,與本案事實有關,本院予以采信。
興紅公司提交的第二組證據均已提供原件供省投資公司核對,本院予以采信。
省投資公司提交的證據是為證明劉正國曾擔任大冶市紅衛(wèi)礦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該事實屬實,但不能以該事實推論興紅公司應對紅某某鐵礦的債務承擔責任,省投資公司提交的證據與本案無關,本院不予采納。
本院查明:經紅某某鐵礦委托,黃石正信會計師事務有限責任公司于2003年10月28日作出黃正師評字(2003)第402號《湖北省大冶紅某某鐵礦企業(yè)改制資產評估報告書》,報告中對房屋建筑物和機器設備列有明細表和各項評估價值。湖北華誠會計師事務有限公司于2003年11月15日作出鄂華會礦評報字(2003)第18號《湖北省大冶紅某某鐵礦采礦權評估報告書》,對紅某某鐵礦的采礦權在2003年7月31日所表現的市場價值評估為628.54萬元。黃石正業(yè)地價評估咨詢有限公司于2003年11月20日作出黃地價估字(2003)294號《土地估價報告》,對紅某某鐵礦兩宗共18.98403萬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權按工業(yè)用地法定最高土地使用權年限50年評估價值為1224.9315萬元。后紅某某鐵礦作出《大冶市紅某某鐵礦處置資產安置職工改革方案》。方案載明:固定資產1114.3萬元,資源開采權628.54萬元,土地使用權考慮資源儲量情況和礦山的服務年限,按20年期修正地價并出讓,價值840萬元,正宏公司投資420萬元,合計3002.84萬元,根據企業(yè)改制和安置職工需要,以3000萬元為標的,出讓上述資產。2003年12月29日,大冶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作出冶政辦函(2003)19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大冶市紅某某鐵礦處置資產安置職工改革方案的批復》,同意按方案對紅某某鐵礦實施改革,處置礦產資源開采權、生產性土地20年期使用權和部分固定資產,以資產出讓收入一次性安置職工及處理相關問題。
2004年2月6日,紅某某鐵礦作為出讓方與受讓方興紅公司簽訂《資產轉讓合同書》,約定:礦產資源開采權價值628.54萬元(附紅某某鐵礦資源開采權評估報告書),生產性土地使用權280畝(包括采場、選廠兩宗土地),土地使用權50年期評估值1224萬元,按20年期出讓,出讓價值840萬元(附生產性土地宗地圖及土地使用權評估報告書),部分房屋建筑物、機械設備等固定資產價值總額877.2萬元(附轉讓資產明細表及資產評估報告書),紅某某鐵礦與正宏公司終止合同時,經中介機構評估,已補償給正宏公司420萬元,作為紅某某鐵礦投入的固定資產一并出售,以上轉讓的資產總額2755.74萬元,紅某某鐵礦以3000萬元出讓給興紅公司,轉讓收入用于職工安置,紅某某鐵礦原對外所發(fā)生的一切債務在此資產資源轉讓中,不隨資產轉移,均由紅某某鐵礦承擔。
2004年11月16日,大冶市產權交易所作出冶產成(2004)第08號《產權交易成交確認書》。確認書載明:根據湖北省政府第143號令《湖北省國有資產產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及有關法規(guī),對交易雙方資格、交易標的物及相關文件交易程序進行核查,符合國家法規(guī)要求,確認紅某某鐵礦與興紅公司成交金額3000萬元。
興紅公司付款事實如下:2003年12月10日,興紅公司簽發(fā)金額200萬元的轉賬支票,大冶市紅某某鐵礦改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蓋章對興紅公司出具收據,收據右上角并注明“改制費用”。2003年12月22日,興紅公司簽發(fā)金額74.540368萬元的現金支票,紅某某鐵礦出具收據并注明“付改制費用”。2003年12月31日,興紅公司簽發(fā)金額1300萬元、100萬元的轉賬支票兩份、金額300萬元現金支票一份,紅某某鐵礦分別出具三份收據并注明“付改制費用”或“職工安置費”。2004年1月7日,興紅公司簽發(fā)金額445.459632萬元的轉賬支票,紅某某鐵礦出具收據并注明“醫(yī)療、撫恤、臨時工等費用”。2004年4月18日,興紅公司簽發(fā)金額16萬元的轉賬支票,紅某某鐵礦出具46萬元收據并注明“改制欠款”。2004年4月27日,興紅公司簽發(fā)金額424萬元的轉賬支票,大冶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受紅某某鐵礦委托代收出具收據,并注明“系付購買款”。2006年3月29日,興紅公司簽發(fā)金額4萬元的轉賬支票,紅某某鐵礦出具收據并注明“辦證費”。2007年4月26日,紅某某鐵礦向興紅公司借支1萬元,興紅公司簽發(fā)金額1萬元轉賬支票。2007年11月26日,興紅公司簽發(fā)金額79萬元轉賬支票,紅某某鐵礦出具80萬元收據并注明“資產處置資金”。2004年1月16日,紅某某鐵礦與興紅公司簽訂《工農關系移交協(xié)議書》,約定紅某某鐵礦將原企業(yè)相關工農關系全部移交興紅公司,紅某某鐵礦應支付興紅公司56萬元,由興紅公司在資產轉讓費中直接扣除。上述款項相加,興紅公司實付3000萬元。
原審法院查明截止到2013年5月10日,紅某某鐵礦欠省投資公司利息和逾期付款違約金1824.869012萬元,這一金額系省投資公司自行計算得出,但未向原審法院提交計算依據。
原審判決認定的其他事實屬實,本院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關于紅某某鐵礦欠省投資公司債務本息數額的問題。紅某某鐵礦一審中已對省投資公司主張的利息和復利數額提出異議,雖紅某某鐵礦未提出上訴,但在二審陳述時仍認為省投資公司利息計算過高。興紅公司由于原審法院判決其對紅某某鐵礦上述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有權對債務本息提出抗辯及上訴。關于借款本金,雖然省投資公司未提供基礎合同和借款發(fā)放的憑證,但根據《債權債務轉移合同》和對賬催收通知單,紅某某鐵礦已經對借款本金700萬元予以確認,且訴訟中紅某某鐵礦對此亦無異議,故應確認自1993年7月9日《債權債務轉移合同》簽訂之日起,紅某某鐵礦欠省投資公司“撥改貸”借款本金700萬元。關于利息。根據雙方2012年對賬催收通知單,省投資公司主張截止2012年6月30日的欠息540.738萬元,紅某某鐵礦在該對賬單上注明欠息金額為136.998萬元,說明雙方未對欠息數額達成一致。省投資公司在訴訟中主張截止2013年5月10日的利息和復利為1824.869012萬元,遠高于其一年前在對賬單中主張的利息數額,經原審法院要求其提供利息計算方式,省投資公司亦未提供,原審法院在未根據合同約定核對欠息數額的情況下,確認省投資公司主張的利息1824.869012萬元,實體處理不當。《債權債務轉移合同》約定,從1993年7月9日至2003年12月31日按年息3.6%計算,并計算復利。雙方約定計收復利,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但對如何計收復利,則約定不明。故應從1993年7月9日至2003年12月31日按年息3.6%計算期內利息。逾期利息和復利,依據銀發(fā)(2003)251號《中國人民銀行關于人民幣貸款利率有關問題的通知》關于“逾期貸款(借款人未按合同約定日期還款的借款)罰息利率由現行按日萬分之二點一計收利息,改為在借款合同載明的貸款利率水平上加收30%-50%”的規(guī)定,應自合同約定的逾期之日起,合并本金和期內利息為基數,按約定年息3.6%上浮30%計算,由紅某某鐵礦承擔償還責任。
關于興紅公司是否應對紅某某鐵礦上述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問題。根據紅某某鐵礦與興紅公司簽訂的《資產轉讓合同書》,紅某某鐵礦出售的標的是其采礦權、280畝土地使用權、部分房屋建筑物和機器設備、正宏公司租賃經營期間對紅某某鐵礦的投入,且未約定興紅公司承繼紅某某鐵礦的債權債務,合同性質應界定為資產出售合同,而非國有小型企業(yè)出售。所售資產已經評估機構評估價值,其中,采礦權評估價值628.54萬元,土地使用權按工業(yè)用地法定最高土地使用權年限50年評估價值為1224.9315萬元,固定資產(房屋建筑物和機器設備)評估價值為1114.342885萬元。紅某某鐵礦在準備將上述資產出售時,所制訂的改革方案是將采礦權、固定資產按評估價值,土地使用權考慮資源儲量和礦山服務年限按20年修正地價為840萬元,正宏公司租賃經營期間投入420萬元,合計3002.84萬元,以3000萬元出售。該改革方案已經大冶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批復同意。紅某某鐵礦與興紅公司簽訂的《資產轉讓合同書》出售的四項標的,均是按上述評估報告、改革方案及批復確認出售資產價值總額為2765.74萬元,采取溢價出售的方式確定轉讓價款3000萬元。該國有企業(yè)資產出售合同并根據《湖北省國有資產產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由大冶市產權交易所出具《產權交易確認書》,確認了雙方的資格、交易標的和交易程序符合法律規(guī)定,《資產轉讓合同書》應為合法有效。上述事實并表明,紅某某鐵礦溢價出售企業(yè)部分資產,并未降低紅某某鐵礦的償債能力。根據興紅公司提供的支付憑證和收據,興紅公司已向紅某某鐵礦足額支付3000萬元轉讓價款。據此,在本案中不存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與企業(yè)改制相關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中買受人應對作為出賣人的改制企業(yè)債務承擔清償責任的情形,興紅公司購買紅某某鐵礦部分資產已按市場價值支付合理對價,不應對紅某某鐵礦的債務承擔責任。由于興紅公司在一審中沒有提交相關證據,導致原審法院認定興紅公司無償接收了紅某某鐵礦的資產并由此認定興紅公司應在接受資產范圍內對紅某某鐵礦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在二審中,有關事實已經查明,本院予以糾正。
關于興紅公司所稱原審法院對管轄權異議未予裁定,程序違法的問題。經查,在一審中,提出管轄權異議的是紅某某鐵礦,而非興紅公司,而紅某某鐵礦已參加一審庭審且未對一審判決提出上訴。經本院詢問紅某某鐵礦是否在一審庭審前口頭撤回管轄權異議,其回答“記不得了”,而非明確認可或否認已經撤回管轄權異議。綜合上述情況,本院認為興紅公司無權代替紅某某鐵礦提出上訴。
綜上,興紅公司關于其不應承擔責任的上訴理由成立,本院依法予以支持。原審判決認定事實不清,實體處理不當,本院予以糾正。經合議庭評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二)項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撤銷湖北省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2013)鄂武漢中民商初字第00303號民事判決;
二、大冶市紅某某鐵礦在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向湖北省投資公司償還借款本金700萬元及并支付利息、復利,從1993年7月9日至2003年12月31日的期內利息按年息3.6%計算,從2004年1月1日起至本判決確定的履行期屆滿之日止的逾期利息及復利,以前述本金及期內利息為基數按年息3.6%上浮30%計算;
三、駁回湖北省投資公司的其他訴訟請求。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的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一審案件受理費16.8043萬元,保全費5000元,由大冶市紅某某鐵礦負擔;二審案件受理費16.8043萬元,由湖北省投資公司負擔13.4萬元,大冶市興紅礦業(yè)有限公司負擔3.4043萬元。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張 炎 代理審判員 孫 剛 代理審判員 董俊武
書記員:李婷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