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上海隆某展覽服務有限公司,住所地上海市。
法定代表人:姜清,上海隆某展覽服務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
被告:王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江蘇省姜堰市。
委托訴訟代理人:張玨,上海瑞盛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上海隆某展覽服務有限公司訴被告王某某工傷保險待遇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5月9日立案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上海隆某展覽服務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姜清,被告王某某之委托訴訟代理人張玨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上海隆某展覽服務有限公司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要求不向被告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yè)補助金人民幣58,536元(以下均為人民幣)。原告的事實與理由:被告于2008年12月入職工作。2016年4月發(fā)生工傷事故。2017年11月9日,被告提出辭職,公司已向被告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yè)補助金。
被告王某某辯稱,被告離職時,原告僅支付工資及補償金,而未支付就業(yè)補助金。不同意原告的訴訟請求。
本院經(jīng)審理查明本案事實如下:
被告于2008年11月24日入職被告處,雙方未曾簽訂勞動合同。2016年4月20日,被告在工作中發(fā)生傷害事故,7月5日認定為工傷,9月2日鑒定為致殘程度八級。原告受傷后未再工作。原告一直向被告支付工資至被告離職時止,原告為被告繳納社會保險費至2017年10月止。2017年11月9日,被告向原告遞交辭職申請,載明:經(jīng)深思熟慮,決定辭去在公司的工作。由于個人原因不得不離開公司,給公司造成不便還請諒解。最后工作日為2017年11月9日,煩請辦理退工手續(xù)。同日,原告法定代表人姜清個人賬戶支付向被告匯款2萬元,載明是離職補償及9月-11月的工資。
被告已領取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的一次性傷殘補助金38,960元,尚未領取一次性醫(yī)療補助金。
另查,2016年8月18日(匯款日),姜清向被告匯款4,500元,之后姜清基本每月向被告匯款4,500元,至2017年10月24日(匯款日,其中8月未匯入薪資)。
審理中,原告稱:被告離職時向被告支付的2萬元中已包含一次性就業(yè)補助金,故無需再向被告支付此款。被告對此予以否認。
審理中,被告稱,原告始終拒絕配合加蓋印章,致其至今未能獲得應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的一次性醫(yī)療補助金。原告對此稱,之前公章遺失,現(xiàn)在失而復得,愿意配合辦理。
王某某(申請人)于2018年1月8日向上海市黃浦區(qū)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申請仲裁,要求上海隆某展覽服務有限公司(被申請人)支付①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差額27,040元;②一次性就業(yè)補助金58,536元;③一次性醫(yī)療補助金58,536元;④違法解約賠償金9,600元。該委于2018年4月25日作出裁決[黃勞人仲(2018)辦字第98號]:被申請人支付申請人一次性就業(yè)補助金58,536元,申請人的其他請求事項不予支持。原告不服,訴至本院。
本院認為,對于在工作中發(fā)生工傷事故而致殘的員工,由工傷保險基金承擔工傷職工的醫(yī)療費、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yī)療補助金等,由用人單位承擔工傷職工的工資、傷殘就業(yè)補助金等。
本案中,在被告提出辭職、原被告雙方解除勞動關系時,就應由原告向被告支付傷殘就業(yè)補助金。原告稱,給付的2萬元中已包含就業(yè)補助金,對此原告應提供證據(jù)進一步舉證,被告于2017年11月離職,其就業(yè)補助金的金額在5萬元以上,而原告向被告給付的金額含工資在內(nèi)僅為2萬元,原告未能證實被告已表示放棄其他的差額。從原告給付的錢款內(nèi)容看,2萬元中既包含9月1日-11月9日的工資(即10,431.80元),也包含離職補償。鑒于是被告提出辭職,故該離職補償不應為解約補償金,它可視為是原告因被告工傷而給付的補償,即為一次性就業(yè)補償金。為此,原告還應當向被告補足該就業(yè)補助金的差額。
據(jù)此,依照《工傷保險條例(2010年修訂)》第三十條第一款第(二)項之規(guī)定,本院判決如下:
原告上海隆某展覽服務有限公司于判決生效之日起五日內(nèi)支付被告王某某工傷一次性就業(yè)補助金差額人民幣48,967.80元。
負有金錢給付義務的當事人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人民幣10元減半收取,人民幣5元由原告上海隆某展覽服務有限公司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鄒靖宇
書記員:黃??凱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