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萬某人力資源(上海)有限公司,住所地上海市崇明區(qū)。
法定代表人:沈帆帆,該公司經理。
委托訴訟代理人:張頔,上海市東吳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馮某囤,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山東省菏澤市。
法定代理人:馮俊虎,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qū)王浩屯鎮(zhèn)龍王馮行政村西龍王馮村XXX號,系被告兒子。
委托訴訟代理人:張漢勇,上海真凱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萬某人力資源(上海)有限公司(下稱萬某公司)訴被告馮某囤確認勞動關系糾紛一案,本院于2019年10月8日立案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由審判員陳曰良獨任審判,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萬某公司之委托訴訟代理人張頔、被告馮某囤的法定代理人馮俊虎及委托訴訟代理人張漢勇等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萬某公司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要求判決確認原、被告于2018年8月23日至同年8月25日期間存在勞動關系。被告于2019年8月23日入職原告公司上班,擔任保安,工作3天后,無故離職。原告在次月發(fā)放被告3天工資,被告對此未持異議。原告認為被告工作至2018年8月25日。
原告為支持其請求,提供如下證據,被告發(fā)表了相應質證意見。
1.工資詳情,旨在證明原告委托馨太軟(上海)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于2018年9月26日向被告支付2018年8月23日至8月25日期間工資370元。被告日工資為150元,因被告于2018年8月25日無故離職,無法聯(lián)系上被告,穿著的保安服未歸還,所以發(fā)放工資時扣除服裝費80元。被告對該證據的真實性無異議,但表示被告于2018年8月23日至8月30日期間為原告工作,原告未足額支付在職期間的工資,日工資確實為150元。
2.仲裁裁決書,旨在證明本案經過仲裁前置程序處理。被告對該證據的真實性無異議。
3.國家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系統(tǒng),旨在證明原告于2019年7月31日由原上海信軒勞務服務有限公司更名為萬某公司。被告對該證據的真實性無異議。
4.視頻光盤,旨在證明本案系爭的被告工作崗位即西上海倉庫外岡鎮(zhèn)恒裕路XXX號北門的保安崗位,該崗位使用的固定電話XXXXXXXX任何人均可以撥打,不屬于公司內部電話,系公用電話。原告對該證據的真實性無異議,但表示不認可原告的證明目的。
馮某囤辯稱,要求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同意裁決結果。被告于2018年8月底離開原告處,8月30日發(fā)生交通事故。
被告為支持其辯稱意見,提供如下證據,原告發(fā)表了相應質證意見。
1.錄音光盤及文字整理材料(被告親屬顧靜燕與原告公司李隊長間,電話號碼XXXXXXXX),旨在證明李隊長描述被告上班至8月31日,8月30日被告表示可能離職,李隊長要求被告做到8月31日,方便結算工資。被告在8月30日下班途中發(fā)生交通事故。原告對該證據的真實性不予確認,并表示原告處確實有李隊長,但已經離職,無法與其核實錄音中的對象。
2.手機截圖,旨在證明被告在上班期間拍攝的原告的崗位管理制度,其中隊長姓李。被告對該截圖進行當庭演示。原告對該證據的真實性不予認可。
經本院組織質證,結合當事人陳述,被告對原告提供的證據1-4的真實性無異議,本院予以認定。被告提供的證據1,原告雖不予認可,但未舉證反駁,亦未申請司法鑒定,本院對該證據的真實性予以認定。被告提供的證據2,經當庭演示原件,本院對該證據的真實性予以認定。本院結合當事人的質證意見、證據的認定及當事人陳述,認定如下事實:
經審理查明,被告系本市外來從業(yè)人員,于2018年8月23日進入原告處工作,在嘉定區(qū)恒裕路XXX號的西上海室內庫分公司廠區(qū)擔任保安,雙方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2018年8月30日19時01分,被告在嘉行公路、新建一路北約30米處發(fā)生交通事故。2018年9月26日,原告通過銀行轉賬支付被告工資370元。2019年3月24日,經鑒定,被告上述交通事故受傷評定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2019年6月5日,被告向上海市嘉定區(qū)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確認2018年8月23日至同年8月31日間原、被告存在勞動關系。2019年8月8日,該會嘉勞人仲(2019)辦字第1427號裁決書作出裁決,確認原、被告于2018年8月23日至同年8月31日期間存在勞動關系。原告公司不服仲裁裁決,訴至本院。
另查,西上海汽車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與上海延有保安服務有限公司簽訂期限自2018年1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的室內庫保安外包合同,具體業(yè)務范圍為室內庫外岡庫區(qū)(外岡鎮(zhèn)恒裕路XXX號)、室內庫白鶴二庫、三庫等的保安工作。
又查,被告親屬顧靜燕與原告工作人員李隊長的2018年9月4日對話錄音顯示,顧:你好,你是西上海保安領導嗎?李:你說!顧:我這邊幫馮某囤請一下假。李:他那天中午說了31號做完以后,他就去那邊去干了。顧:到哪里去干?李:他說回以前那個保安公司干。顧:可是他30號下班后就出事了。李:他30號那時候就已經算離職了。顧:31號到別的地方去,30號怎么算離職呢?李:你是誰呢?顧:我是他親戚,算是侄女吧。我們現(xiàn)在也很急,找不到(單位)電話,就看到他穿著工作服,就送到醫(yī)院去了嘛,然后好不容易在他口袋里掏出那個吃飯的券,有公司名字嘛,所以這兩天一直在找,都找不到,他現(xiàn)在講不了話。好不容易在網上查了一下,找到你們公司那邊,西上海公司給了這個電話,讓我們跟你們聯(lián)系。李:等他養(yǎng)好了再說吧,當天他本來和我說要回他原來的保安公司的,知道吧?你等他清醒以后能說話了問他。顧:他原來的保安公司在哪里?。坷睿何乙膊恢腊?,他說那里已經聯(lián)系好了,他急著走本來說31號就不想來的,我說31號怎么也干完吧,這樣工資也好發(fā),結果他在我這邊才干了幾天,他像這樣算的話在我這里就干了6天,31號沒來就干了5天,第一天實習還有4天工資在我這里,還有他身上的飯票也跟我說的,31號他拿來我給他退錢的……顧:我這邊打電話就想請個假嘛。李:好的,我了解了。你具體情況等他醒了再問下吧。
本院認為,根據民事訴訟證據規(guī)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再據勞動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工資,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管理、約束或其工作是用人單位業(yè)務的組成部分等,可認定雙方間存在勞動關系。勞動關系是兼有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性質,兼有平等關系和隸屬關系特征的社會關系。勞動關系一經建立,則勞動者必須聽從用人單位的指揮,將勞動力的支配權交給用人單位,接受用人單位的管理,服從其工作時間、任務等安排,遵守其規(guī)章制度。對于雙方當事人是否建立勞動關系的認定,應當結合雙方建立勞動關系的合意及權利義務的履行情況判斷其是否符合勞動關系的構成要件。本案中,原告對2018年8月23日至同年8月25日期間,雙方存在勞動關系無異議。原告主張被告于2018年8月26日無故離職,未再上班,之后雙方不存在勞動關系,被告則主張其于2018年8月31日離職。本案爭議焦點在于,2018年8月26日至同年8月31日間,原、被告間是否存在勞動關系?首先,原告訴稱被告于2018年8月26日后無故離職,但未提交有效的證據證實被告自行離職,此后未再至位于西上海室內庫分公司廠區(qū)工作,根據現(xiàn)有證據也無法證實原告曾就被告無故離職,與被告聯(lián)系、詢問情況。另據原告所述,被告上班期間由相應的保安隊長對其進行考勤管理,原告亦未提交有關被告的考勤記錄證明被告的上班情況。而原告處李隊長的表述顯示,其稱被告工作了5天,顯然與原告訴稱被告工作3天,互相矛盾。故本院對原告的訴稱意見,不予采信。其次,根據被告親屬與原告處工作人員李隊長的錄音對話顯示,被告曾向李隊長表示在原告處做到2018年8月30日,之后回原來的保安公司工作,李隊長表示8月31日與被告結算未使用的飯票。表明被告告知原告于2018年8月30日離職,原告將于8月31日與被告進行離職交接及結算,此前被告并未自行離職過。再次,2018年8月30日19時左右,被告發(fā)生交通事故受傷,導致被告8月31日無法至原告處工作,雙方也未辦理離職手續(xù)。原告的親屬因被告受傷一事于2018年9月4日向原告請假,原告工作人員表示被告30號那時候就算離職了,當天被告本來說回他原來的保安公司的。表明原告認可與被告間仍存在勞動關系,并確認8月30日被告向原告公司李隊長提出要回原來的保安公司工作,李隊長就此認為原告30號離職了,證明被告8月30日在原告公司上班?,F(xiàn)被告主張與原告于2018年8月26日至同年8月30日期間存在勞動關系的意見,本院予以采納。原告要求確認與被告于2018年8月26日至2018年8月30期間不存在勞動關系的請求,缺乏事實及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被告8月31日因傷未至原告公司上班,事后請假未經批準,因此,被告主張該日雙方存在勞動關系的意見依據不足,本院難以采納。原告要求確認雙方于2018年8月31日不存在勞動關系的意見,本院予以采納。據此,依照《上海市勞動合同條例》第二十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第二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確認原告萬某人力資源(上海)有限公司與被告馮某囤于2018年8月23日至2018年8月30日期間存在勞動關系。
本案受理費10元,減半收取5元,由原告萬某人力資源(上海)有限公司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陳曰良
書記員:袁曉冬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